关于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4-04-30

政策级别:市级

发文部门:无锡市人民政府

政策主题:引导扶持

点赞

收藏

转发

市政府关于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根据国家和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和无锡市加快推动“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的相关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我市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支持引导传统产业企业向技术工艺高峰攀升、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海外全球化布局,全面提升我市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市建设”为主题,以“产品高端化、装备智能化、工艺先进化、效能绿色化、生产数字化”为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分业施策,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淘汰落后、老旧更新、数字提升、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出海发展”七大行动,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不断巩固我市传统产业领先地位,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续发展,塑造无锡传统产业更大优势。

二、基本原则

(一)产品高端化。强化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牵引,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持续增强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制造业产品标准提档升级,用先进标准体系倒逼质量提升、产品升级。

(二)装备智能化。加快新型智能装备部署应用,推进重点环节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显着提升生产过程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提升流程模拟、工艺仿真以及基础物性数据库等工业软件普及程度,加速工业技术软件化。

(三)工艺先进化。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装备等薄弱领域,加快先进工艺攻关和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先进工艺技术产业化应用。鼓励面向传统产业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

(四)效能绿色化。推广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加快企业绿色化转型。落实传统产业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体系,加强碳监测、碳核查、碳交易服务等碳管理能力建设,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五)生产数字化。加强企业数字化建设,加快算力设施、模型算法的建设部署,规范数据接口、数据结构,提升各环节的数据采集能力,加强全链条数据的集成汇聚、存储管理和赋能应用。鼓励企业探索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方面,试点开展人工智能应用。

三、主要目标

重点在轻工、纺织、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加工等行业领域,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2024年起,每年组织实施传统产业焕新项目600个以上,其中老旧装置更新重点项目2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200个、绿色化改造项目100个,遴选重点创新产品100个以上。到2027年,传统产业基本完成新一轮改造升级,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基本出清,企业生产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累计创建智能标杆1000个、绿色标杆500个,全市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100%达到基准水平以上(其中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达30%以上),创建省级传统产业焕新园区10个以上,全面焕发传统产业新生机、新活力。

四、重点任务

(一)轻工行业领域

针对轻工行业部分存在的“生产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较弱”等问题,聚焦居民日常消费用品,顺应消费升级变革趋势和低碳环保要求,加快工艺装备更新改造,产品研发创新,稳步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和需求适配能力,不断提高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

1.引领电动车高端发展。依托锡山区电动车及零部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以低碳化、智能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差异化为发展方向,着力推动电动车产业纵向迭代和横向融合,将无锡打造成为全国电动车产业核心引领区、创新策源区和高端制造区。支持雅迪、新日、台铃、小刀等头部整车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发挥电动车头部企业的技术引领和示范带动效应,深化电动车产业链企业协作配套和协作创新,带动电动车产业整体升级。完善产业配套链,提高电动车产业本地专业化协作配套水平,依托安乃达、新益扬电机等重点企业突破电机驱动系统关键技术,依托蜂巢能源、安普瑞斯等重点企业突破动力电池关键技术,依托赛盈动力等重点企业突破电子控制系统等前瞻性技术,依托力骏、盘龙等企业开发电动车车架一次性压铸技术,依托聚成、誉隆等新引进项目,实现在塑件配套方面的“补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以下均涉及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不再重复列出〕

2.做强现代食品产业。聚焦升级传统食品、做强健康食品、布局未来食品等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与食品产业、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建设食品特色园区,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食品产业体系,推动形成新的千亿级产业。在传统食品领域,确立“技术升级+模式创新+品牌塑造”发展路径,推动以技术手段提升产品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做强本地品牌,转型升级传统食品产业。在健康食品领域,确立“产品研发+审评提速+市场开拓”发展路径,坚持创新驱动,鼓励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审评、核查、发证提速,探索拓展特医食品市场,加速壮大健康食品产业。在未来食品领域,确立“强核心+聚人才+重转化”发展路径,依托江南大学等科技创新平台,汇聚海内外人才团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前瞻布局未来食品产业。(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3.提升消费电子产业能级。紧扣消费升级趋势,抢抓消费电子风口,聚焦消费电子和智能家居终端产品,以智能化塑造全新产业生态,实现家电和消费电子产业融合发展。以龙头企业小天鹅为引领,以睿澜智能、小净共享、和晶科技等企业为矩阵,强化基础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节能节水、减震降噪、绿色制造、有害物质控制的技术攻关。加强家电产业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云计算等先进科技的融合,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家电技术创新,构建家电产业竞争性优势;以提升消费者智慧健康生活水平为导向,在家电产品智能化、健康化、高端化上取得突破;推动生成式AI与核心终端产品的交汇互融,提升智能家居核心产品的智慧化水平,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销售”一体的高端化智能家居品牌。重视用户体验,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满足新时代消费者对多元化、个性化家电产品服务的美好的生活需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二)纺织行业领域

针对纺织行业部分存在的“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弱、新模式新业态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高性能纺织品,推进产业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推行服务型制造、“互联网+制造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纺织行业发展运营模式转型。

1.推动产品品牌化发展。支持企业参加“江苏优品·畅行全球”、广交会、澳大利亚国际纺织服装展等,利用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大会、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等国家级品牌活动平台,加强纺织服装高端自主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依托江苏服装品牌协同创新中心组织国际国内服装品牌、知名设计师与纺织服装企业开展精准对接,促进创意设计、品牌运维和技术能力提升,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企业以参股、并购等多种形式与国际设计机构、品牌运营机构、国际品牌企业合作,支持企业培育和发展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提升海澜之家、红豆男装、SUNSHINE(阳光)、TALAK(一棉)等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圣华盾在职业装市场、哈芙琳在校服市场的占有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2.推动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引导企业应用无线射频、二维码、视觉识别等技术和智能吊挂系统、自动络筒、智能纺机等智能化装备,开展智能化改造,畅通物流和数据流,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品质保障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以海澜、红豆、一棉等为典型示范,支持四棉、恒田、哈芙琳、万斯等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提升行业影响力。组织开展推动有智能化改造需求的纺织企业与格罗瑞等智能制造服务机构进行对接,引导纺织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提升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探索市场营销新模式。加快发展个性化大规模定制、柔性化生产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海澜、红豆等企业运用信息技术与消费者建立连接,运用数字营销网络和数据挖掘分析手段构建用户画像和需求预测模型,形成基于数字决策的发展模式,实现供需高效对接和精准交付,推动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升级。深化与电商平台合作,通过内容电商、社交电商等营销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塑造网络品牌。鼓励海特服饰进一步发展特色手工编织平台APP嘉特汇,打造编织交流门户平台。鼓励企业通过网络直播、抖音、小红书推广等方式,拓展线上推广销售渠道。(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4.加快印染集聚区建设。全面落实《关于推进印染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印染行业规范条件(2023版)》要求,推动印染企业加快绿色化转型,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构筑绿色供应链。加快推进印染工业园区建设,配套水平领先的治污基础设施,分层引导印染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加快江阴市的华士、周庄、长泾,宜兴市的屺亭,惠山区的石塘湾、前洲等6个印染集聚区建设,确保三年内全面完成印染行业整治计划确定的相关任务。对照国家、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要求,常态化开展印染行业落后工艺和装备排查和淘汰工作,推动全市印染行业绿色高端化转型。(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化工行业领域

针对化工行业部分存在的“企业生产装置老旧、精细化和功能化材料研发不快、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足”等问题,支持化工企业积极采用工艺先进、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的生产装备,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实施老旧装备更新升级,提高传统化工产业本质安全环保水平。

1.推动化工产品精细化发展。瞄准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方向,实施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增强精细化工材料和专用化学品保障能力,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拓展应用领域和国内外市场。以产业链高端化为目标,围绕功能涂料、合成树脂、复合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等优势品种,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区域特色明显的精细化工产业链。促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化工园区集聚。持续推进全市3个化工园区提档升级,发挥园区品牌效应,强化产业链招商,推动核心环节自主化,加快形成上中下游融合发展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以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产业相配套的先进基础材料和高端应用为落脚点,实现重点产品的集聚发展。用好重点化工监测点政策,支持骨干企业和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规划发展高附加值、工艺绿色、产品高端的项目,在规模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大幅提升效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

2.加强先进制造工艺攻关。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行业创新能力,持续推动化工行业绿色安全发展。鼓励企业在制造流程优化、产品质量稳态控制、高危工艺安全化改造等方面,根据化工生产制造特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突破新型催化、绿色合成、功能结构一体化高分子材料制造,巩固提升微反应连续流、反应分离耦合、高效提纯浓缩等过程强化技术,加速推广气体泄漏在线微量快速检测、管式连续反应、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等安全技术,推进高危工艺安全化改造和替代,着力开发工艺参数在线检测、物性结构在线快速识别判定等感知技术以及过程控制、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等工业软件。(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

3.夯实质量管理数智化基础。支持化工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数字化管控精细化程度,通过生产制造数字化实现全流程质量在线监测、诊断、优化与追溯,通过打造智能化工厂提升过程控制水平,在精细化工领域形成数字化质量管控标杆项目推广示范。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协同,鼓励精细化工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共享供应链管理系统和平台,实现供应链质量信息互联互通,强化上下游企业间协同创新和质量管理联动,实现原料进料、反应过程、质量控制等重点环节的实时监控、全流程动态调度和智能处置,形成供应链质量管理协同标杆项目推广示范。(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4.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充分发挥我市物联网产业先发优势,以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物联网在安全领域先进产品和解决方案示范应用,增强安全生产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在全省率先打造化工行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典型场景。加快在线分析仪器仪表、智能传感器等技术产品和巡检、消防机器人等安全应急装备的应用,提升面向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生产工序、设备设施、库区罐区的快速感知能力,探索建设数字化安全管控平台,建立风险特征库、失效数据库及故障预测分析模型,提升风险预警预防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应急局)

(四)冶金行业领域

针对冶金行业部分存在的“能耗高、碳排放量大、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关键材料核心工艺技术自主可控水平不高”等问题,聚焦特钢领域,严控产能,优化存量,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强特种材料开发,加快低碳冶金技术、近终形制造等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推广,进一步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和低碳绿色发展水平。

1.深化关键冶炼技术创新。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强化产业链工艺、装备、技术集成创新,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应用,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效率。依托兴澄特钢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华润制钢特钢研发中心等创新机构,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开展转炉高效洁净钢冶炼、高效板坯方坯连铸、棒线材连铸连轧、马氏体钢高效轧制、加工表面特殊处理等技术研发,推进重大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支持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布局前瞻性技术,重点开展高炉复合喷吹富氧物质、微波烧结、转炉无污染脱氧、无缝钢管的控轧控冷工艺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2.深入推进特钢绿色发展。积极应对“碳关税”,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体系,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和碳捕集、封存、综合利用工程试点示范。在特钢材料领域,率先推动兴澄特钢建设碳排放管控平台和重点产品碳足迹基础数据库,综合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技术开展碳排放计算与碳足迹追溯,促进低碳发展。支持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围绕未来城市钢厂发展要求,聚焦低碳冶炼工艺,开展富氧高炉、大废钢比冶炼、碳捕集及封存利用技术、氢气直接还原炼铁技术等技术研发。聚焦烧结烟气深度净化及资源化利用、废水全流程减排、深度处理回用及资源化利用、钢铁副产物资源化处理和利用。(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3.深度提升标准服务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建立品牌联盟,制定涵盖研发创新、设计创意、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的品牌发展战略,引领我国特钢行业发展。提升特钢领域标准化支撑能力,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特钢产业示范基地和金属线材制品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在特钢领域优势单品上建立健全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支持江阴高新区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特钢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水平,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特钢强市区域公共品牌。(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

(五)建材行业领域

针对建材行业部分存在的“深加工比例偏低、中高端产品偏少、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足”等问题,聚焦水泥及制品、工业陶瓷、耐火材料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合力控增量、优存量,加快产品迭代升级,着力提升建材深加工比例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高端绿色发展。

1.加快建材品种培优。推动建材产品升级,加快水泥、玻璃等基础原材料的低碳化、制品化发展,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建材制品的复合化、轻型化发展,顶墙地材料、装饰板材等装饰装修材料的功能化、装配化发展。围绕城市更新改造需求,发展适用于装配式装修、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地下管廊和生态环境修复等不同应用场景的部品化、功能性绿色建材产品。支持宜兴市以蜂窝陶瓷、干熄焦炉用耐火材料为代表的特色产品发展,推进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协同攻关先进陶瓷耐材制备的重大共性技术,加快先进技术工程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长寿命新型耐火材料、陶瓷复合材料等高端产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

2.加快生产过程绿色化。强化工艺升级、能源替代、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等综合性措施,实现污染物和碳排放双下降。围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有序推动水泥行业超低排放设施建设,重点提升以高温窑炉为代表的高耗能设备能效水平,研发绿色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单位熟料陶瓷耐材产品的综合能耗。加强废渣、废水、废气的循环利用,推进余热、余能、余压再应用,优化企业用能系统,培育熟料陶瓷耐材产业领域碳减排标杆企业。引导建材企业发挥“城市环境净化器”作用,支持水泥企业利用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3.加快企业服务化转型。鼓励企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由传统的产品制造商向综合工程技术承包商转变,促进产品向服务化模式、高价值方向延伸,提升价值链,铸就核心竞争力。鼓励骨干企业高效整合创新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以品牌、技术、资本等要素为纽带延伸产业链,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长为产业龙头。依托我市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应用需求,引导优质陶瓷耐材企业与国际知名陶瓷耐材企业、贸易龙头企业开展合资合作。依托各类陶瓷耐材产业活动,促进产业交流,扩大无锡陶瓷耐材品牌影响,招引行业头部企业、大院大所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六)机械加工行业领域

针对机械加工行业部分存在的“生产工艺装备老旧、高端产品供应不足、部分工艺环节能耗偏高”等问题,坚持强化基础工艺创新和发展高端产品并重,大力发展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积极推进一体化压铸成型、高速精密多工位锻造等先进工艺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为高端装备和主机产品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1.加快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机械行业企业持续深化与江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大院大所的对接合作,聚焦机械行业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等薄弱环节,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基础工艺创新,加快实现先进工艺及装备、关键基础材料等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由高校、大院大所和骨干企业牵头实施的机械行业领域各类技术攻关项目,加速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前景的创新性成果,带动机械行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2.推动行业提质增效。聚焦机械行业细分产业链,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机械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速行动。依托全市企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诊断行动,加快推动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企业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等环节进行智改数转网联,在机械行业培育一批智能场景、智能车间、智能工厂、5G全连接工厂。充分发挥双良节能、集萃华科等标杆企业示范作用,在机械行业中小企业中推广应用成功经验,加快推动行业智改数转网联和绿色化发展,为中小企业提质增效赋能。(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推进装备高端发展。支持航亚科技、威孚高科、长广溪机器人等重点企业,聚焦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增强技术攻关和创新突破能力,着力研制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机械产品。引导机械装备企业积极争创省级和苏锡常首台(套)重大装备项目认定,加大高端机械产品市场化推广应用力度。推动企业标准提档升级,用先进标准体系倒逼企业质量提升、产品升级。加快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技术储备,支持锡南铸造、神冲锻压等企业加快自硬砂再生造型制芯设备、数控剪板机等设备研制;加快国家医疗装备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项目和双友智能等省级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工程化攻关项目实施,以项目促创新,推动企业产品向供应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环节转变。(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4.加速汽车零部件行业跃升。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对标国际领先人形机器人产品,聚焦伺服驱动器、空心杯电机、谐波减速器、滚珠丝杠、向心止推轴承、六维力矩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以人形机器人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为目标,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鼓励天奇股份、蔚瀚智能等从汽车制造业入手,加速人形机器人业务发展,向智能柔性化、无人化、智造化方向转变。依托威孚高科、万迪动力等企业组建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瞄准智能云端系统、芯片、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开展研发—制造—市场层面的协同合作,抢占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聚焦清洁、医疗、配送、生活等重点方向,加速智能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培育系统集成商,推广“服务租赁+系统集成”商业模式。(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工作措施

围绕开展“淘汰落后、老旧更新、数字提升、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出海发展”七大行动,对应建立7个项目库,清单化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淘汰落后行动。持续开展重点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装备排查,对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淘汰类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挂单列表,依法依规推动落后工艺装备出清;积极运用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结果,通过市场手段和政策引导,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重点支持轻工、纺织、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加工等行业领域企业淘汰落后工艺装备,主动退出低端低效产能(生产线),采用工艺先进、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的生产装备,对现有生产线实施装备更新或生产工艺流程升级改造,提高本质安全、环保、能效水平。符合省淘汰落后改造相关政策要求的项目,按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的10%予以补助,最高1000万元。

(二)老旧更新行动。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切实淘汰退出一批安全风险高、自动化程度低、低端低效的老旧装置。重点在化工行业,持续推进老旧装置更新改造,制定“一企一策”更新方案,对应用先进技术在原址整体淘汰老旧装置的项目,经风险分析和评估后,有助于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可采用原建设时适用的标准规范进行审批。企业在办理老旧装置更新改造项目手续时,需要市级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可由属地政府提请市政府采用“一事一议”方式进行联合审议。优化化工重点监测点认定标准,鼓励有需求的企业在现有政策下,通过提升安全环保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认定为重点监测点,结合产品结构调整推进老旧装置更新改造。

(三)数字提升行动。立足不同行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加快传统产业重点领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心建设。组织服务商推进重点领域数字化深度诊断,找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和堵点,支持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强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和产品在装配、检测、维护等制造工序的深度应用,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以场景化方式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鼓励企业加大对智能化改造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按不超过技术设备投资额的8%给予补助,最高1000万元;对获得国家和省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领域相关荣誉的企业,分档择优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灯塔工厂”的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四)绿色转型行动。建立重点工业产品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和工业产品碳足迹技术服务平台,丰富碳足迹应用场景。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工厂探索率先开展“零碳园区(工厂)”建设示范。对照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组织开展专项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开展能效领跑行动,遴选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对被授予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绿色设计产品企业、绿色园区称号的单位,分档择优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加快绿色工艺升级,着力提升生产制造过程绿色化水平。围绕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推进绿色化改造,按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的10%予以奖励,最高200万元。

(五)产品提档行动。聚焦消费升级需求和薄弱环节,大力开发附加值高、设计精美、制作精细、性能优越的中高端消费品。推动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标准提档升级,完善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对首次获得“无锡市市长质量奖”的组织奖励100万元。加快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建设,积极参与“江苏精品”认证。推动企业供给模式转型,大力推行服务型制造,鼓励传统企业对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进行优化升级和协同创新,对列入省级及以上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按照服务项目投入的10%给予奖励,最高100万元。

(六)布局优化行动。加快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推进工业企业集中连片改造、乡镇工业集聚区整治提升,释放产业发展新空间。重点围绕关键基础工艺环节(印染、铸造、电镀等)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食品、服装、电动车等),建设一批传统产业焕新园区。加快园区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焕新园区及园区内企业雨污分流、初期雨水管理、工业废水分质处理等能力。对升级成效显着的传统产业焕新园区进行集中表彰和奖励,支持进入焕新园区的传统产业项目列入省重大工业项目清单,在土地、能耗等方面给予倾斜。贯彻落实《江苏省化工园区管理办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新设化工园区或扩区;引导无法就地转型发展的化工企业搬迁入园,在入园政策上给予支持。高水平建设印染集聚区,加快实现重点水污染物(总氮、总磷)排放总量减半、行业污染治理水平显着提升目标。

(七)出海发展行动。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传统产业优质企业“走出去”,对企业对外投资200万美元以上的国际产能合作项目,按不超过境外实际投资额的5%给予奖励,单个项目最高200万元,重点提高无锡纺织、汽车零部件、能源电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在非洲、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对年出口额30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建立出口信用保险统保平台。建立保贷融机制,对企业自费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及开展信保融资、资信管理等给予费用补助,单个企业最高100万元。鼓励无锡工程机械、能源装备等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对上积极争取“一带一路”专项贷款、基金,重点推进柬埔寨西港特区产城融合发展,提高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承载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境外并购,聚焦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方向,整合国际优质资源要素,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跨国经营能力,对以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中标国外政府、国际组织等采购,或境外承揽、中标定制化、集成式重大项目,带动产品、技术、服务、标准整体输出的,按不超过中标额的5%给予奖励,单个项目最高200万元。

六、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工作联动,统筹协调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工作的督促落实、项目推进及成效总结等工作。各市(县)、区要结合本地产业实际,细化形成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工作方案(行动计划),明确重点行业领域和年度目标任务,形成一批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工作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园区清单,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和帮助企业实施焕新发展,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强化财税支持。不折不扣落实好鼓励类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免关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支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提振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信心。推动政府基金加快市场化运作,引导各类产业发展基金更多参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资金导向作用,带动企业加大转型升级投入。(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无锡海关、江阴海关、宜兴海关)

(三)强化金融服务。落实国家各项金融支持政策,充分利用现有相关再贷款,为符合条件的传统产业焕新升级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资金支持;引导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优化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或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人民银行无锡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无锡监管分局)

(四)强化工作调度。建立定期调度通报制度,晒成绩、找差距、促落实,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收集各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总结推广各类有益经验和做法。各市(县)、区要明确焕新升级工作的具体牵头部门,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创新思路抓落实,将传统产业焕新工程细化为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确保传统产业焕新工作取得扎实成效。(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无锡市人民政府

202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