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

关于印发《常州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提速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提速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常政办发〔2024〕43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常州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提速发展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1月1日

 

常州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提速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促进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有机协同配置,围绕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化布局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常州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聚焦10大领域开展6大行动,因地制宜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补短板、壮规模、提能级,向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关键环节拓展延伸,为我市打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提供坚实支撑。

到2027年,围绕先进制造业布局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备、支撑有力,全市新增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600家以上,规上生产性服务业营收年均增长12%以上,营收额占规上服务业营收总额75%以上,培育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200家。到2030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全面实现融合共生,应用场景和平台载体不断丰富,价值贡献力、辐射引领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重点领域

1.研发设计服务。提升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水平,依托新技术激活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动能。到2027年,培育研发机构达55家,规上企业营收超45亿元;工业设计专业机构达500家。

推动创新载体融合布局。紧扣“1028”产业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布局落地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关键技术加速突破。围绕碳纤维、清洁能源、合成生物等领域强化战略前沿布局,推动龙城实验室、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清洁能源材料等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赋能产业升级。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大力招引国内外高水平设计机构和团队,大力发展智能设计、众创设计、众包设计、交互设计等服务新模式。(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和常州经开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现代物流服务。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构建智慧高效、绿色低碳、联动融合的现代物流体系,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动提质降本增效,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2%左右。

完善物流体系建设。持续推进“138”物流空间布局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加快两湖物流园等新建园区建设,提升综合物流园等通道结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围绕提质降本增效,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低空物流和供应链物流等新业态。推动智慧管理升级。加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推动运输、仓储、配送等全环节的智能化。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物流服务平台。推动智慧供应链建设。围绕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重点招引培育专业化、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企业。引导物流企业嵌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全环节,发展零库存管理、生产线边物流等新模式,实现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无缝衔接。(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检验检测服务。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提供新品研发、标准制定、认证认可、检修售后等优质服务。到2027年,创成国家质检中心达5家、省级质检中心达10家。

健全服务体系。加强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质量标准实验室、标准验证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依托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建设专业化检验检测平台,突破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和产业共性技术瓶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势产品出海。服务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碳领域产品、过程、体系、服务认证和审定核查、检验检测等多种合格评定工具的协同应用和创新发展。加快开展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和碳标识认证规则、核算因子库搭建等工作。拓展增值服务。围绕全生命周期管理,延伸检验检测产业链,提供售后支持、故障诊断、维护检修、回收利用、产品升级等全链条服务。(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4.数智赋能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和“数据要素×”行动,优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布局。到2027年,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达40家。

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智改数转”服务体系构建,培育省级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加快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提升数字化水平。完善大数据服务体系。面向科技研发、工业制造、医疗卫生、现代物流等行业,建设行业性大数据汇聚、分析、服务平台。重点发展数据加工分析、数据安全保障、数据流通交易等大数据服务。提升数智运维服务能力。支持工业企业实施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工业设备互联互通和工业数据高质量汇聚,推动建设产品数据采集、智慧识别、远程监控和在线诊断等智能运维服务平台。(市工信局、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人力资源服务。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深化合作,推广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引育高科技、高技能人才。到2027年,培养“新工科”人才达600人,人力资源服务业营收达80亿元。

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健全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系统,推动搭建全天候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供需信息平台。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就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支撑。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支持人力资源产业园加强产业集聚、企业孵化、人才培育等功能,发挥服务就业创业、聚力招才引智、创新服务业态等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人力资源机构服务品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人力资源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企业。鼓励人力资源机构开展专项招聘、供需对接、技能培训、国际合作等服务。(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产业金融服务。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及中小微企业。到2027年,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达27家。

推进数字金融发展。培育和引进聚焦数字人民币、金融科技、数字征信等数字金融重点发展方向的企业。鼓励银行机构加强与“常系列”产品合作建模,提升中小企业信贷覆盖面。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加强科技金融数据共享应用,建立科创企业动态专属评分模型。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科技专营机构,根据高科技企业特点创新融资贷款产品。培育金融新兴领域。支持金融机构将碳足迹核算结果作为绿色金融产品的重要采信依据。建好全市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多元化场景金融产品。大力引进QFLP基金、并购基金、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完善全周期私募基金生态体系。(市政府办、人民银行常州市分行、常州金融监管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商务中介服务。重点建设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的现代商务中介服务体系。到2027年,引进全国百强会计师事务所1家,引育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达8家,重点打造2个法律服务园区。

提升知识产权服务。发挥专利导航重要作用,在新能源、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产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知识产权与标准协同创新。完善知识产权国际服务平台,建立高端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对接渠道。提升科技中介服务。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价值发现和前端赋能,推进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拓展国际技术转让途径。提升法律专业服务。加强综合性规模律所和专业化律所建设,推进“法商融合”“法企同行”,丰富“产业链+法律服务”资源供给。深化仲裁体制机制改革,依托江苏新能源争议仲裁中心打造国内新能源争端解决优选地。拓展数据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保护在线公证等新业务,推动建设区域司法鉴定中心。提升会计审计服务。聚焦新能源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推动行业由传统的审计鉴证服务向业务合规、ESG发展、智能审计、区块链+审计等高增值服务领域拓展。(市科技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产业电商服务。重点培育产业垂直服务平台,促进商贸流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到2027年,培育重点电商服务平台20个以上,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境电商出口品牌15个以上,培育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跨境电商企业60家以上。

打造垂直电商。支持电商平台与制造企业开展专业服务外包合作,融入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全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发展跨境电商。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机械设备、家电家居等优势产业集群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融合发展。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出口业务模式,为适应小单、高频、定制等特色提供支撑。鼓励企业在传统主销市场和“一带一路”、RCEP等市场布局海外仓,发挥公共海外仓服务效能。(市商务局、市税务局、人民银行常州市分行、常州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9.绿色低碳服务。加快发展节能、环保、降碳等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各类专业化服务能力升级。到2027年,引育重点绿色服务企业40家以上。

发展双碳管理服务。拓展碳资产管理、碳排放核算核查、产品碳足迹认证、绿电绿证交易等新兴绿色低碳服务。加快常州双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系统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绿色低碳服务体系。拓展绿色节能服务。开展工业企业节能诊断、能效诊断及能源审计等专业服务,加快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创新。升级绿色环保服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监测等领域服务专业化发展,规范和提升环境监测、咨询、修复、评价等服务企业执业行为。(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低空应用服务。重点在交通物流、通勤出行、巡视救援等领域拓展低空应用场景。到2027年,培育具备示范效应的低空应用场景10个以上。

推进低空物流应用。结合物流园区、快递分拨中心、重要商务区等布局,建设无人机物流节点,开展城际运输及末端配送应用,引导通用机场建设低空物流集散中心。拓展交通出行场景。依托长荡湖通用机场等开展飞行培训等业务,开发eVTOL观光、热气球、动力伞等飞行体验点,开辟面向都市圈城际、环太湖、市域郊等空中交通航线。推广公共服务场景。鼓励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率先在治安防控、城市消防、巡检巡查等公共领域拓展应用场景。(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文广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重大行动

1.产业集聚升级行动。加快引育产业链关键环节上的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总部企业在常设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财务中心等功能机构。加快服务业集聚区质态提升,增强集聚区创新引领、集聚融合、改革示范功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升级。支持各辖市区围绕当地主要产业因地制宜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溧阳市、金坛区围绕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研发设计、低空应用服务业,武进区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研发设计、绿色低碳服务业,新北区、钟楼区围绕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数智赋能、现代物流服务业,天宁区、常州经开区围绕新材料产业发展检验检测、产业电商服务业。(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两业深度融合行动。围绕“1028”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企业向高附加值服务环节延伸,向系统集成和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鼓励“链主”企业拓展和整合上下游服务业务,培育一批示范带动性强的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和示范场景。强化服务业领军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创建两业深度融合知名企业品牌,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市发改委、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新型基建支撑行动。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核心主线,提升基础设施的承载、传输、储存和计算能力,夯实人工智能发展基础。建设支撑数字孪生的物联感知体系,通过数字技术助力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突破发展,赋能交通、物流、教育、医疗、养老等经济社会领域。(市发改委、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场景创新赋能行动。依托工业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导入一批科学研究、技术孵化、供应链管理等提供商和平台型企业,营造载体赋能生产服务的应用场景。建立“产业需求清单+场景”机制,面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放一批智慧城市、智慧政务、公共服务场景。支持服务业龙头企业探索开展系统集成、智能制造、商贸商务、专业储运等新场景建设。(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对外开放合作行动。落实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务中介等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举措,加大“引进来”力度,招引国际知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高中德、中欧等国际合作园区发展能级。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与综保区协同发展,培育跨境电商、进口交易中心、海外仓、进境维修等外贸服务新业态。完善“走出去”企业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境外投资专业服务机构,支持咨询评估、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企业提供涉外服务。(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要素资源整合行动。依托“龙城英才计划”,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服务业人才。发挥企业聚才用才主体作用,支持探索整团队、成建制引才模式。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共建,推行新型学徒制,开办专业服务技能“订单班”“冠名班”。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等多种融资服务。鼓励银行创新“贷款+外部直投”模式降低融资成本。探索复合功能用地模式,建立灵活的服务业项目供地政策。(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资源规划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指导和督促市级有关部门及各辖市区抓好行动方案落实,统筹研究重大政策和事项,协调解决重要问题。

2.加强政策支持。向上争取国家、省级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加强本市各类资源要素的综合集成,围绕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和服务业集聚区量身定制“政策工具箱”。

3.加强统计监测。加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活动统计,建立与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的统计制度,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各领域的统计核算和动态监测。

 

附件:常州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提速发展2024-2025年度任务清单表

附件: 附件:常州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提速发展2024-2025年度任务清单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