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30
政策级别:市级
发文部门:
政策主题:引导扶持
《南通市“十四五”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2022年5月24日经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现就相关内容进行政策解读。
一、编制背景
“十三五”时期,南通市持续推动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发展,创新实施大通州湾体制机制,以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引领全市域沿海发展,为加快推动沿海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推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陆海统筹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着力塑造“缤纷百里”“生态百里”“蓝湾百里”滨海特色风貌,努力把沿海地区打造成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展望未来,南通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彰显,江海联动、陆海统筹、构建双循环战略枢纽的条件更加完备;资源禀赋优势将进一步激活,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的潜能加速释放;发展支撑能力将进一步增强,集聚资源、畅通要素流动、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的能力不断提升,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增长新空间,建设东部地区开放门户的基础更加巩固。
二、总体考虑
《规划》提出,要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闯出新路子,在新一轮沿海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发挥长三角一体化重要支点作用,建设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把“上海北”建成令人向往的“北上海”。
在战略定位上,深入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今年两会精神,充分衔接省、市“十四五”规划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对今后一个时期南通沿海发展定位进行系统谋划:东部双向开放重要支点、长三角强劲活跃新增长极、江苏沿海崛起龙头、美丽江苏沿海新典范。
在目标设定上,考虑到我市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较好、江海联动通达,随着沿海发展走深走实,“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潜能和动力活力将进一步激发和释放。《规划》提出到2025年沿海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市经济增速保持快于全省,对全省贡献率超过10%;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超过30%;力争沿海前沿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30%。新出海口初具规模,向海交通更加便捷,产业集群更加硬核,城镇特色更加鲜明,生态风光更加美丽,沿海生活更加幸福。到2035年沿海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建成国际一流新出海口以及沿海绿色产业集聚带、滨海特色城镇带、美丽生态风光带,成为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
三、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规划》共八章内容,其中第一、第二是前言和总纲部分,主要对“十三五”期间沿海发 展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对当前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分析研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推动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第三至第七章为重点任务部分,主要从打造“国际一流新出海口、双向开放重要支点、绿色产业集聚带、滨海特色城镇带、美丽生态风光带”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第八章为实施保障部分,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跟踪评估等三方面保障举措。
重点任务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打造国际一流新出海口(第三章),提出高起点建设通州湾新出海口,打造千万标箱东方大港;统筹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提升沿海基础设施水平。按照国际一流海港标准规划建设通州湾港区,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体系,协同打造长三角北翼港口群。加快集装箱泊位和干散货码头、深水航道、锚地、智慧港口体系以及港航配套设施建设,打通江海河、公铁水等有机高效衔接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到2025年,新出海口初具规模,货物吞吐量达到1.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500万标箱。同时,全力构建通达全国的综合交通大网络,提升向海交通便利度和通达性。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深化“智慧海洋”建设。不断增强水利支撑能力,提升沿海防洪防台能力。
二是打造双向开放重要支点(第四章),提出全面落实多重国家战略,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打造服务双循环的重要通道和有力支点。高起点、大手笔建好江苏开放门户,全面展现具有江海特色的现代化形态,着力建设现代化综合港口、高效能空铁枢纽和高能级沿海园区。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更高水平融入苏南、对接上海,规划建设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协同打造江苏自贸区创新联动发展区,在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中形成更多标志性、引领性成果。积极服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融合,主动建设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倡议支点。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全力营造沿海一流营商环境。
三是打造绿色产业集聚带(第五章),提出积极抢抓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创新、上海大都市圈功能外溢和苏南、沿江产业升级转移机遇,加快构建江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以船舶海工、钢铁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做大做强临港产业,逐步打造万亿级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风电、光伏、LNG等清洁能源产业,打造沿海综合能源基地。推动海洋农渔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港航服务等海洋服务业;特色发展江海特色滨海旅游业;重点突破海洋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海洋新兴产业。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巩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成果,引领沿海产业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生型增长,全面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四是打造滨海特色城镇带(第六章),提出优化沿海城镇发展布局,塑造拥海近海亲海生活空间,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沿海城镇建设的典范。在沿海打造“一核两组团”城镇发展格局,“一核”包括通州湾示范区核心区和海门产业生活片区,发挥对集聚重大产业项目的作用,加强重大基础设施配套,高品质建设海上城市客厅、环海风情港,成为彰显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亮点;“两组团”为洋口、吕四城镇组团,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打造“产、城、游”相融合的滨海特色城镇组团。按照城镇布局,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化港城、沿海重点镇、特色小镇和村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传承弘扬江海特色文化,全面营造沿海幸福家园。
五是打造美丽生态风光带(第七章),提出通过整体谋划、系统构思、精心设计,推动沿海地区编织缤纷多彩魅力网络,打造美丽生态风光带,展现内外兼修、神形兼备的美丽南通、美丽沿海现实模样。加强沿海特色风貌塑造,积极融入全省沿海地区“1+8”历史文化线路网络、“1+16”蓝绿景观线路网络,高品质打造圆陀角至吕四渔港“缤纷百里”精华段,加快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精心塑造沿海生态风光。深入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加强沿海生态空间管控,强化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推进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提升沿海环境质量。加快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沿海生态碳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