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南京市推进软件名城提质升级打造万亿级产业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12-23

政策级别:市级

发文部门:南京市人民政府

政策主题:引导扶持

点赞

收藏

转发

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推进软件名城提质升级打造万亿级产业行动计划的通知

宁政发〔2021〕130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京市推进软件名城提质升级打造万亿级产业行动计划》及配套专项政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南京市推进软件名城提质升级打造万亿级产业行动计划

为全面贯彻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落实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要求,依托首个中国软件名城的先发优势和品牌效应,率先在全国开启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提质升级行动,以增强软件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统揽,强化软件定义赋能,培育品牌链主企业,构建自主可控信创生态,聚力打造产业规模领先、创新活力迸发、名园名企富集、数字生态繁荣、应用场景多样、社会治理蝶变的中国软件名城头雁标杆,全力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成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坚强支撑。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软件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软件园区发展能级不断增强,顶尖软件人才持续集聚,建设万亿级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形成中国软件名城提质升级全国示范。

产业规模突破。软件和信息服务规模突破1万亿元,涉软从业人员超110万人,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前列,软件产业成为我市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产业。

核心科技自立。重点围绕网络操作系统、云原生数据库等关键基础软件,智能流体仿真、集成电路EDA等高端工业软件,多模态AI、类脑智能、数据编织等新兴前沿软件,突破30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10项国内技术空白,建设10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公共平台,成为国家自主核心技术示范区和前沿软件创新引领区。

优势领域开拓。培育形成10大优势软件产品集群,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智能电网、通信、交通、网络安全等传统优势软件持续引领行业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原生等新兴平台软件快速壮大,数字孪生、数字低碳、数字治理等融合赋能软件形成新兴优势。

园区载体提质。软件谷、江北新区研创园、江苏软件园等“一谷两园”软件产业核心区规模翻番,超7000亿元。将软件谷打造成世界级软件名园,江北新区研创园、江苏软件园争创中国软件名园。打造徐庄高新区、紫东核心区、智谷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服务效能卓越的特色软件园区,产业规模达3000亿元。

市场主体升级。培育软件业务收入规模超100亿元企业10家,超50亿元企业25家。培育中国软件百强企业超10家、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超6家。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软件类企业超80家。全市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软件企业超6000家,涉软企业总数6万家以上。

2025年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目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20年指标值

2025年目标值

规模指标

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

6200亿元

超1万亿元

创新指标

完成关键软件研发攻关项目

10项

30项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项目

10项

省级以上软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

80家

超110家

参与软件国际/国家标准数量

61项

100项

园区指标

世界级软件名园数量

1家

中国软件名园数量

2家

省级软件名园数量

2家

5家

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导区数量

3家

企业指标

涉软企业数量

4万家

超6万家

软件业务收入超100亿企业数量

7家

超10家

软件业务收入超50亿企业数量

14家

超25家

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数量

8家

超10家

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百强企业数量

4家

超6家

国家级重点软件企业数量

21家

超40家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软件类企业数量

25家

超80家

要素指标

涉软从业人员数量

84万

超110万

软件行业市科技顶尖专家(团队)累计数量

11个

30个

高层次软件创新创业人才累计数量

148人

500人

数据交易市场

1个

软件产业专项基金

5支

二、实施路径

(一)推进软件产业结构高端化

1.全链布局关键领域

加快“卡脖子”技术攻关,突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短板,完善关键软件全产业链布局,构建自主工具和产品体系,打造开源开放生态,建成国内一流的信创产业创新高地。

(1)聚力突破关键软件。加快突破关键基础软件,推动泛在融合操作系统、设备级网络操作系统、多架构BIOS、高端分布式数据库、全内存高速数据引擎等重点项目攻关及产业化。着力攻坚工业软件,全面推进研发设计类、业务管理类、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类工业软件研发,重点突破面向工业母机领域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软件、智能流体仿真软件、结构仿真软件等高端工业软件,参与国际、国家级工业软件、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标准制定工作。到2025年,完成关键软件核心技术攻关30项,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产业规模达800亿元。

(2)打造信创集聚高地。全面布局自主品牌整机、CPU、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流版签软件等产业链环节,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加快建设国家级“融合应用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市信创适配保障中心,打造国家信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示范区、行业应用推广引领区和适配测试认证标杆区。支持软件谷、江北新区、江宁开发区建设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导区。到2025年,全市信创产业规模达500亿元,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信创产业集聚高地。

(3)建设领先开源生态。加快建设中科院开源软件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支持骨干企业部署基础性、前瞻性开源项目,提高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建设欧拉生态创新中心、鸿蒙产业基地和鸿联联创中心,培育壮大开源操作系统生态。建设OpenEDA开源平台,持续繁荣开源社区。支持优秀开源软件产品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南京市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到2025年,建设活跃开源组织10个以上,培育我市软件企业主导的开源项目超过100项。

2.提升传统优势软件

推进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巩固和扩大智能电网软件、通信软件、智能交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行业应用软件的国内领先优势,推进产品服务化发展,支撑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到2025年,智能电网、通信、智能交通、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等传统优势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

(1)巩固智能电网软件领先优势。推动国家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加快自主可控重型燃机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微网能量互动与优化调节装备、分布式储能安全监测预警平台等相关智能电网软件研发。

(2)前瞻布局下一代通信软件。依托紫金山实验室、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前瞻布局毫米波太赫兹通信软件、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和网络内生安全体系架构关键软件产品。

(3)升级发展智能交通软件。重点发展智慧车管、智能驾考、智能车检等车辆管理类软件和自助售检票、车载控制系统等轨道交通类软件。布局发展智慧物流等货运交通类软件。发挥空管系统领先优势,推动自主民航空管系统等交通软件创新与大规模商用。

(4)创新发展网络安全软件。依托南京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院、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创新发展软件安全分析、可信云、威胁智能检测等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做好数据托管、安全评估等服务,提升信息安全与事件管理技术能力。发展细粒度动态授权管控、软件定义边界、微隔离等技术,打造零信任安全体系。支持工控安全、标识解析系统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安全等软件产品研发,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

(5)提升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数字化管理咨询、一体化集成、智能运维,提升信息技术咨询设计、信息系统集成实施等行业技术服务能力。支持大型公有云平台发展,推进软件产品云化迁移,提升云服务规模和品牌影响。推进数据治理、数据分析、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发展,提升数据服务核心竞争力。面向金融、电信、能源、物流、教育、生活等行业,培育特色信息技术服务生态。

3.布局新兴平台软件

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原生、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实践,发展新兴软件定义平台,实现双轮驱动接续发展,支撑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到2025年,新兴平台软件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

(1)突破人工智能算法软件。依托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新基建项目,建设算法开放创新平台。支持开展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等基础算法理论研究,推广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法框架和模型,推进多模态AI、生成式对抗神经网络、自治系统、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的算法演进和关键平台软件技术突破,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培育区块链软件平台。构建具备行业引领作用的区块链技术底座,打造南京品牌的自主可控区块链底层核心平台及管理软件。支持隐私计算、共识机制、智能合约、BaaS(区块链即服务)平台等关键软件技术突破性创新,发展“区块链+行业应用”示范软件。

(3)加快发展云原生软件。加快建设云原生数据库、云原生大数据容器云等重点项目,突破弹性计算、虚拟隔离、异构资源调度等技术,在微服务、虚拟化、容器管理等核心领域形成行业领先优势。依托解放号软件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国际化云计算和大数据创新推广联盟。

(4)联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软件。建设国家车联网先导区,打造国产化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底层驱动软件,培育车联网服务规模化应用新业态。将城市交通数据作为基础“底座”,建设市级智能网联数据平台,建立统一的业务运营和大数据支撑体系,打造智慧出行、汽车数据安全等特色应用场景。

(5)突破集成电路设计EDA软件。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打造国产EDA研发高地。研发自主集成电路设计软件、数字验证软件,建设全国首朵自主可控EDA云,打造国产全流程工具软件。支持EDA企业联合本地高校开展EDA软件开发、人才培养和行业标准研究。

4.培育融合赋能软件

以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融合赋能软件发展,催生新形态软件和信息服务。到2025年,融合赋能软件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1)发展数字孪生软件。发展三维可视化建模、工艺仿真、工厂仿真、计算机辅助制造、产品全生命期管理等数字孪生基础软件,突破异构多源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协同控制、多维多尺度建模仿真、虚实实时交互等关键技术。推动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在工程建设项目规划方案智能审查审批中应用。

(2)打造数字低碳软件平台。服务碳配额管理、碳交易、碳金融等环节,打造领先的企业碳资产管理软件、跨行业绿色低碳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企业盘活碳资产。

(3)探索发展量子信息软件。开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量子信息工程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软件产品研发。推动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政务、金融、电力等领域的试点应用,建设南京量子通信城域网。在浦口区、江宁开发区打造高水平量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4)培育新业态软件。围绕无人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新个体经济,培育一批新业态软件。发展电子竞技、电商直播等流量经济支撑软件。培育网络文学、动漫游戏、影视音乐等数字文化爆款APP及小程序、快应用等轻量化软件。

(5)发展嵌入式软件。面向智能电网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信息通信设备、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数控机床等重大装备需求,加强关键嵌入式软件研发。面向智能家居、智能终端、虚拟现实等消费类终端产品,培育行业领先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支撑软件。

(二)发展数字治理支撑软件

面向数字化治理、疫情防控等应用新需求,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数字治理品牌软件,推动其持续创新与迭代升级。到2025年,数字治理相关软件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1.打造一流数字政务软件。围绕政府内部跨部门、跨业务协同发展需要,推动新一代数据中台、业务系统等相关软件和系统的研发。发展可信身份认证、异构数据融合、智能核验审批等政务服务支撑软件。结合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平台建设需求,增强大数据精准动态监测和预测预警能力,推动平台软件持续迭代升级,丰富基于平台的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发展综合型、特色型政务服务APP、小程序等软件产品及面向不同形态终端设备的嵌入式服务软件。

2.加快布局城市治理软件。发展交通运行调度、舆情监测预警、视频智能监控、城市应急管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等高水平城市综合运行管理平台类软件,全面支撑城市大脑建设和持续提升,形成“一网统管”城市治理支撑软件体系。推动园区数字化管理建设,培育智慧园区软件产品。打造“我的南京”APP城市智能门户品牌,拓展业务领域和合作伙伴,探索商业化软件应用开发,培育城市生活服务软件新生态。

3.积极发展疫情防控软件。发展公共卫生突发应急事件管理、智慧流调溯源、监测预警、研判分析、辅助决策等疫情防控支撑软件体系,形成高水平疾病防控信息化管理软件供给能力。围绕公共场所公共卫生精细化防控需求,研发针对中小型医疗机构、学校、大型商超、高速公路等重点场所公共卫生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支持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发展在线义诊、AI智能客服、核酸检测信息采集、疫苗流通接种信息登记、疫况信息查询等疫情防控服务APP和小程序。

(三)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拓展软件在制造业各环节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打造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80%,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1.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好、骨干企业带动效应强的重点地区和行业,持续深化双跨级、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和供应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促进平台供需精准对接和协同创新。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新兴前沿技术集成应用及推广服务能力,打造平台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平台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

2.丰富工业APP。围绕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应用典型案例,培育知识化、轻量化、定制化、独立化、可复用的工业APP,加快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到2025年,全市发展工业APP超3000个。

3.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充分依托和发挥我市产业优势,聚焦“设施互联、系统互通、数据互享、产业互融”建设内容,培育发展平台化设计、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支持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聚焦中小企业对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的实际需求,为企业提供咨询诊断、内外网改造、标识解析、智能工厂(车间)、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服务。

(四)壮大优势企业阵营

培育形成以“链主”企业为龙头、多层次专精特新软件企业为支撑、规上软件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矩阵,构筑产业生态圈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格局。

1.打造一批品牌链主企业。加快华为(鸿蒙、鲲鹏、昇腾)、苏宁(开放生态链、供应链)产业链体系建设,依托江苏航天七零六、诚迈科技、统信软件、翼辉信息等明星企业加快重要生态伙伴落地南京。面向龙头骨干企业用房用地、研发投入、资质认定认证等需求,建立“一企一策”灵活处理制度。支持明星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扩大规模,给予在项目申报、人才引进奖励等方面的针对性政策扶持。

2.培育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加快“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培育,分领域推进高成长性软件企业遴选入库。扎实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规模化成长,支持中储智运、运满满、零浩网络等发展为数字物流领域标杆企业,支持汇通达、焦点科技、众能联合等发展为互联网领域标杆企业,支持金恒信息、中车数字、朗坤智慧、天洑软件等发展为工业软件领域标杆企业,支持莱斯信息、多伦科技等发展为智能交通领域标杆企业,支持烽火星空、亚信安全、中新赛克、博智安全等发展为网络安全领域标杆企业。

3.创新举措培育新企业。引导各行业大中型企业剥离软件相关业务,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为全行业、全社会提供软件服务。市区联动聚焦全球软件500强企业、国内软件百强企业、国内外上市软件企业等开展专项招商活动,引进龙头企业综合型、区域型、功能型总部。开展小型软件企业升级规上企业行动,新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2000万元的软件企业。

(五)汇聚关键要素资源

加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各方主体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人才、数据、公共平台等关键产业资源的汇集,提高要素利用效率,激发产业持续发展新活力。

1.加强软件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5G网络、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绿色数据中心、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信息高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南京灾备节点)和递归节点、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支持未来网络研究院开展创新验证和示范应用,开发企业厂区互联、多云互联、产业链上下游互联等多行业应用场景。发展软件定义计算、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等技术,打造泛在融合、集成互联、智能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

2.加强应用场景开放。强化应用场景开放,牵引各类融合应用软件发展。以制造业为主战场,积极引导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场景。围绕新型文化产品制作与消费,打造各类文化娱乐应用场景。推进金融行业智能客服、智能身份识别、智能风控、智能量化交易等业务发展,拓展智能金融服务软件应用场景。聚焦居民生活服务,发展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零售等智慧生活软件应用场景。

3.培育集聚软件人才。积极发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关键作用,激发“高海苏军”群体活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软件人才在宁创业,大力集聚海外高层次软件人才,加快建设优秀软件“苏商”队伍。依托“紫金山英才计划”,加强软件人才支持力度,扩大软件产业科技顶尖专家、产业支撑人才、海外人才、青年人才规模。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办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高端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及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培养双创人才、紧缺人才及国际化软件人才。深入落实国家和省软件产才融合计划,强化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发展。

4.推动数据价值释放。建设南京数据交易市场,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规范,建立市场定价、政府监管的数据要素市场机制。推进智能数据技术创新,发展数据自动分级分类、多模数据管理、数据智能分析、数据编织等软件产品及多维数据可视化软件平台。利用零知识证明、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重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争取国家级、大区级数据交易试点等落户南京,建成面向应用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大数据服务平台。编制政府数据目录,有序推进政务数据开放,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可用,促进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的融合和关联分析。

5.强化公共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原始创新技术平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园区、行业协会、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南京市软件产业大脑,提供软件开发赋能、产业监测管理、供需对接等服务。依托“一谷两园”建设国家级软件协同攻关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开展联合技术攻关。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人工智能软件等领域,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算力平台、数据集平台、投融资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配套服务平台。

(六)打造示范产业集群

1.打造集群化发展标杆。发挥首个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加强集群促进机构建设,以市场化为原则,加快组织变革建立网络化协作机制,实现跨主体、跨组织、跨领域、跨区域的全方位网络化协作。以服务功能建设为导向,建设符合产业特征和实际的促进机构,加强集群微观主体的内部协同。支持集群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体项目建设,强化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在国家软件产业布局中的引领地位,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2.强化跨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在长三角跨区域开展集群合作和资源整合,加强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与上海集成电路集群、杭州数字安防集群、合肥智能语音集群等长三角区域集群的协调联动。与相关城市建立良性的政策互动机制,共建跨区域产业集群,开展产业合作、科技要素网络化共享,避免同质竞争。推动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协作分工转变为产业集群间的分工。引领南京都市圈软件产业协同发展,布局建设软件产业“飞地”,吸引带动周边城市群产业提质升级。

3.推进集群走出去发展。乘开放之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抢抓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发展机遇,推动自主核心技术企业走出去发展,拓展新兴增量市场。发挥中国(南京)软件谷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优势,在数字服务出口、高端软件服务外包等领域形成示范,持续拓展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七)提升空间承载能级

推动“一谷两园”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规模能级,打造全市软件产业综合发展核心区。推动紫东核心区、徐庄高新区等园区发挥特色优势,打造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和新增长极。

1.支持软件谷打造世界级软件名园。坚持把软件谷作为我市中国软件名城提质升级核心区和标志区定位,支持软件谷围绕“3+3+3”软件产业发展体系,夯实信创软件、集成电路、安全软件三大产业基础,壮大行业应用软件、新兴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三类产业规模,拓展数字孪生、区块链、量子信息三个前沿方向,推动龙头企业、高端人才、总部型项目向软件谷定向集聚,加快建设全域数字化智慧园区,推动软件谷向数字谷转型升级发展。到2025年,将软件谷建成世界级软件名园,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力争达5000亿元,涉软从业人员突破50万人,软件产业建筑面积累计超过1800万平方米。

2.支持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江苏软件园争创中国软件名园。支持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着力在产业链自主可控、价值链高端攀升方面奋力突破,聚焦高端芯片设计、自主集成电路EDA软件等打造优势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依托华为鲲鹏、北联宝德等打造信创产业发展生态全国样板,聚焦5G应用、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应用等培育新兴信息服务集群,形成以研创经济为特色的软件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江苏软件园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重点领域,打造“3+N”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体系。到2025年,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江苏软件园创建中国软件名园,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

3.建设一批特色软件名园。支持徐庄高新区实施数字商贸示范工程,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商务企业和平台。支持建邺高新区发展“数字经济总部+金融科技生态链”,做强数字文化、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支持鼓楼高新区发展互联网、区块链、高端信息服务业等产业集群,打造南京市首家区块链产业先导区。支持白下高新区重点发展云计算、智能交通等产业集群,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测试先导区。引导中国(南京)智谷、紫东核心区、麒麟科创园、新港高新园、幸庄科技产业园、浦口高新园等园区挖掘比较优势,突出特色方向,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电子政务、移动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虚拟现实、软件测试等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到2025年,建成省级特色软件名园5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达3000亿元。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机制保障

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与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紧密协同,落细落实各区(开发区)和园区的属地主体责任,形成推动软件名城提质升级的工作合力。创新组织架构,组建市属事业单位性质的软件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打造专业软件产业智库,作为推动全市软件产业发展的工作落实机构和辅助决策机构。强化部门联动,设立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提高工作联动性。强化考核机制,将软件产业规模指标列入年度市对区考核一级指标,定期开展通报,确保重点任务有序推进。

(二)落实政策措施保障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软件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制定行动计划专项配套政策,加强政策的宣贯和辅导服务。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品和首版次软件的宣传推广,推动在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市属国资企业试点应用。加快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在条件具备的领域开放数据集,推进政务数据、社会数据融合应用。统筹市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加大对省级以上软件园区转移支付比例,推动各区(开发区)结合实际制定软件产业支持政策。

(三)营造最优产业生态

高水平举办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以及信创、产业数字化、开源技术、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展会、论坛、沙龙、大赛等活动。积极承办“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顶级赛事。推动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增设软件编程课程,并通过试点形式将编程考核纳入考试体系,强化软件基础教育。健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施国产软件正版化行动,建立通用代码库和共享专利池。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第三方权威行业组织深度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工作,在技术、产品、服务、管理、测评等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标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品牌建设。开展软件成本度量标准在行业的推广应用,引导软件企业按照标准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支持基于标准的自动化软件计价工具研发,并在政府采购等领域率先使用。

 

附件:南京市软件名城提质升级专项政策措施

附件:
南京市软件名城提质升级专项政策措施.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