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聚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3-27

政策级别:市级

发文部门:中国共产党镇江市委员会 镇江市人民政府

政策主题:引导扶持

点赞

收藏

转发

中共镇江市委 镇江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聚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区委和人民政府,镇江经开区、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办局,市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各直属单位: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聚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镇江市委

镇江市人民政府

2025年2月20日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聚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实施意见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全市“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镇江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落实省委“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工作部署,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线,抓好“三坚持六聚力”,即:坚持“稳增特提”的目标,坚持大抓基本面、全力补短板的导向,坚持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作风,聚力做好稳产保供、富民强村、产业振兴、城乡融合、要素保障、乡村治理六篇文章,更大力度把优势做优、特色做特,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奋力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一、聚力夯实稳产保供基础

(一)抓好粮油作物稳产丰产。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6万亩、总产在98万吨以上。加快建设部级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项目县和省级粮油绿色高产高效丰产片。落实粮食生产、规模大豆种植支持政策。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强化“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保障。推进农资集采统配,新建数字农资网点18个。(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供销社;各市、区,镇江经开区、高新区,以下工作均需各地落实,不再单独列出)

(二)推动高标准农田建管并举。推动调查摸底和上图入库,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万亩。引导项目受益主体参与项目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监督验收和建后管护,引入商业保险等市场化管护模式。(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

(三)稳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推进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43万亩、总产108万吨以上。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2.5万头左右。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9万亩左右。建设农产品区域展销集配中心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提升供需调节、调运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培育特色优势种苗中心及种质资源圃(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建好科技小院,举办科技嘉年华,建强亚夫科技服务团,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链建设,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以上。加快智能感知、控制技术与装备应用,支持智慧农牧渔场建设,推进标准化、智慧化农业设施改造。(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农科院、市工信局)

(五)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现代化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完善气象为农服务机制,建立农资应急储备制度,提升防汛抗旱保障能力。落实好重大动物疫情综合防控措施,推进强制免疫“先打后补”。(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市供销社、市水利局)

二、聚力巩固富民强村成果

(六)项目化推进帮促行动。优化富民强村帮促“六个一”机制,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健全帮扶资产监管和经济相对薄弱村发展长效机制。完善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持续开展“行业协会商会牵手第一书记”专项行动。运营好“一馆一中心”,继续实施农产品消费帮扶。(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委社会工作部、市供销社、市总工会)

(七)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序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探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盘活集体资源要素。深化推广丁庄“五统一”模式,探索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路径,推动“社村共建”,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农资供应、生产托管、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服务。推进村集体资产向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持续加强农村“三资”监管。(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委组织部、市供销社、市财政局、市纪委监委)

(八)拓宽农民增收路径。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鼓励村集体领办专业合作社,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等方式带动中小农户,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落实重点就业群体强技赋能计划,组织新业态农民工技能培训。推进零工市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做优镇江劳务协作品牌。优化劳动保障监察预警监控平台,落实好农民工工资“月结月清”机制。(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

三、聚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九)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围绕六大产业链,招引培育一批农机制造、食品加工、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企业,扩充更新重大项目储备库。做好要素服务对接,协同推进项目招引和建设投产,开工建设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不少于110个,投资额目标100亿元。(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

(十)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深入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作,持续实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做活“土特产”文章。推进农业品牌目录库提质扩容,塑强区域公用品牌。实施乡村文旅“五百”工程,开发“村晚”“村赛”等文体旅产品。(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

(十一)推动“戴庄经验”提质扩面。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步伐,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水平,新培育生态循环农业村8个左右。推进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四新”基地2万亩。持续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控工作。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进一步巩固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成果。(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

四、聚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十二)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高水平建设茅山老区、扬中市三江湾及北部滨江区、丹徒区世业镇3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推进43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村建设。巩固提升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庭院建设成果,新建、改造提升省级绿美村庄23个。(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妇联)

(十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收官战。新改建“四好农村路”60公里,新建农村生态河道100公里,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行政村40个、全面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加强危房改造“一户一档”信息管理。实施农村低压电网改造,深化“村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推进农村5G和光纤网络建设。(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镇江供电公司、市工信局)

(十四)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严格执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同城待遇。完善县域医共体运行机制,深化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深化落实长护险制度,推动医保基层服务点常态长效运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特殊困难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改造提升未成年保护工作站17个。(责任部门: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

(十五)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有偿自愿退出办法。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两新”政策下乡,挖掘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推广“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农村社区”寄递服务模式。(责任部门: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镇江邮政管理局、邮政镇江分公司)

五、聚力健全要素保障机制

(十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转进场交易,强化产权交易市场成果运用。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不得通过下指标、定任务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

(十七)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县域为单元整体规划、分步推进,2025年建立不少于4个,2027年底前实现县域全覆盖。探索建立服务中心的建设机制、运营机制、评价机制。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耕、种、防、收等环节开展经营性服务,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服务方式,增强为农服务能力。(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

(十八)保障乡村发展用地。强化村庄规划实施落地,科学确定用地标准,单列下达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计划,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推动宅基地线上审批,探索农户盘活利用闲置住房的有效实现形式。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改革,推进“以补定占”。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改。(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

(十九)创新投融资渠道。优化农业领域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提质增效。深化金融服务“镇镇行”,推广“苏农贷”等普惠金融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创设农业设施等抵押贷款产品。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探索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家庭农场主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责任部门:市财政局、人行镇江市分行、镇江金融监管分局)

(二十)增强新时代“新农人”培育实效。发挥市“新农人”发展促进会平台载体作用,选育优秀“新农人”,打造“新农人”田间课堂矩阵。加大在“新农人”中发展党员力度,注重从优秀“新农人”中选拔进入村“两委”,让更多“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实施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设立“乡村合伙人”制度,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培强农产品电商人才队伍和本地主体。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推进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二十一)鼓励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支持各地从农村实际出发,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树牢正确政绩观,守牢改革底线红线,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

六、聚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二十二)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进一步深化“五责联抓”工作体系,坚持“书记项目”引领,持续建强基层党组织。做好村(社区)“两委”换届,推动各类组织和资源向基层倾斜。完善基层监督体系,重视村干部经常性“体检”,抓早抓小、坚决纠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要求,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责任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市委办公室、市委社会工作部)

(二十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高额彩礼等问题综合治理。实施传统村落“一村一档”挂牌保护。加强宗祠规范管理。(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文明办、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委农办)

(二十四)维护农村和谐安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农村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水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实施“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加强民间信仰场所管理,规范宗教活动,严厉打击涉农领域传销、诈骗等犯罪。加强农村地区智慧版雪亮技防工程建设。(责任部门: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民宗局、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