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15
政策级别:市级
发文部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政策主题:综合
常人社发〔2023〕17号
各辖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常州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市各部委办局人事(组织人事)处,市各直属单位人事处:
现将《2023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2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3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融入全市“532”发展战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发扬“敬业专业、争先率先”人社精神,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力促人才引育提质增效,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持续提升人社服务效能,推动全市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贡献人社力量。
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方位推动党建高质量发展
1.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按照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人社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聚焦“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目标要求,持续推进模范机关建设,在服务发展大局、保障改善民生、加强自身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坚持“第一议题”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党的意志和主张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忠诚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牢记“三个务必”。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认真落实《市级机关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责任清单》。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提档升级,深化“一单位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培育创建。坚持党建引领、群团共建,积极推进以“人社服务面对面,文明实践心连心”为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对共建活动。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打造学习型机关,用好道德讲堂、人社微党课、人就大讲堂、初心云课堂、青年学堂等平台,推动干部教育融入日常、做在经常。统筹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充分用好职数资源,常态化开展职务职级晋升、干部交流轮岗、挂职和实践锻炼等工作。持续实施干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年轻干部培训班、公文写作、练兵比武、微党课竞赛等活动,全方位展示年轻干部的能力风采。充分发挥“服务‘532’人社青年突击队”作用,以项目攻坚形式推进解决人社系统在推动“532”战略中面临的实际难题,激发人社年轻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做好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因私出国(境)证件管理等工作。一体化推进综合考核、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工作,持续创建2023年市级机关平时考核工作示范点,做好人社系统表扬和评先推荐工作。用心用情服务老干部,打造“心系桑榆”老干部讲堂品牌,做好福利保障、走访慰问等工作。
3.严明政治纪律规矩。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定不移持续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整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零容忍态度查处党员干部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言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开展专题教育、警示教育、廉政谈话,推动法治教育、纪律教育、家风教育常态化,打造“廉洁人社”品牌。优化“三内并举”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突出把握重要业务全流程监督,有效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持续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和“小切口”业务条线内部专项检查。健全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认真落实“网上民调”“啄木鸟”行动、作风建设“面对面”服务活动部署,用好“局作风效能评价系统”,深化行风监督员队伍建设,加大窗口单位明查暗访力度。号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面落实为基层减负各项措施。
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更高质量就业
4.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贯彻《江苏省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实施方案》,争创省市共建高质量就业先行区试点,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创新项目,争创全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地区。围绕全市产业发展特别是新能源之都建设,推动构建就业友好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就业。健全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会同发改等部门继续探索完善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机制,会同市国资委、民政、卫健、农业农村等部门大力开发青年就业见习、国有国资、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岗位。按照省统一部署,做好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探索落实《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办法》,完善就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管理等扶持政策。继续实施阶段性失业保险扩围政策,逐步将失业保险金提高到市最低工资标准的90%。加强就业形势的跟踪研判,强化对重点企业、重点群体、重点地区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就业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5.25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1万人,新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人员3300个。
5.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财政、人社、人行等部门协同机制,缩短人员身份认定、放贷、贴息的周期,推动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提质增效。持续实施第四轮“龙城青年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创业教育、培训、服务工作机制,有效提升创业成功率,助推大学生创业工作提档升级。全年支持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12900人,其中扶持农民自主创业2900人,支持离校5年内高校毕业生新创业2260人。开展省、市级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遴选,扶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100个。参加第五届“创响江苏”创业创新大赛,举办第六届常州市大学生创业大赛、龙城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常州”讲堂等主题活动。深入推进社会化创业培训,开展创业培训10000人次。强化创业基地培育与管理,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基地建设,新建省级创业示范基地3家。
6.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就业启航等计划,全年新开发青年(含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8600个,全力打造全省就业见习服务“样板区”。扎实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和就业服务,确保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年末就业率达95%以上。进一步强化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机制,年内新建20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其中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困难群体就业2000人。加强就业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开展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培训“暖心行动”,确保失业退捕渔民动态清零。不断深化劳务协作,大力推进东西部对口劳务协作和省内南北结对帮扶,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强劳务品牌建设,新建省级劳务品牌4个以上。大力开展就业重点群体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不断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全市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1.44万人。
7.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持续实施人口集聚工程,加快落实人力资源服务扶持政策,吸引各类人力资源来常就业创业。采取“一核多园”形式,支持天宁、新北、溧阳联合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围绕“两湖”创新区建设和打造新能源之都,聚焦重点产业企业和优势产业链,深化人力资源精准对接机制。实施“1+1+N”助企用工留人工程,开展“千企万岗”百日服务活动和“百人百企”联系服务,实行常态化用工监测,开展一对一用工指导,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搭建全方位供需平台。大力贯彻《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动态监管平台功能,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和监管。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鼓励建设各类专业化人力资源市场,新建规范化零工市场3个,新增市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10个,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营业额超30亿元,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擦亮“常州人才招聘”抖音直播品牌,构建新媒体时代的求职招聘新模式。
三、健全社保制度体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8.深化推进社保制度改革。根据省厅统一要求,持续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进一步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项目,继续落实省级统筹督查激励,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基金收支计划。总结武进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集体补助试点经验,研究制定集体补助指导意见,并在全市范围内推进落实。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大力推进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建设,研究探索灵活就业人员工作伤害保障政策,继续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重点开展全供应链协同工伤预防,创新开展“园区”工伤预防新模式,切实提高工伤认定规范化,便利化水平。
9.推动社会保险覆盖全民。深化全民参保提质增效,建设全民参保智慧管理系统升级版,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提升分析决策功能,推动精准扩面。借助系统数据核查、社保征缴稽核、委托第三方审计开展扩面督查。持续推动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基层快递网点工伤保险参保缴费。深入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
10.合理调整社保待遇水平。根据省厅统一部署,调整退休职工养老金;结合我市实际,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45元的标准提高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逐步缩小区域间待遇水平差距;落实工伤保险待遇调整工作。持续落实困难群体城乡居保政府代缴应保尽保。根据省厅统一部署,常态化做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待遇计发工作。
11.持续优化社保经办服务。贯彻落实《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条例》《江苏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规程》和《江苏省工伤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规程》,修订完善社保业务经办规则,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化水平。深化“六心六办”特色服务,启动“暖心居保”服务品牌示范建设。开展工伤保险全链智办系统项目建设,实现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等关联业务的全流程一体化智慧办。按部署落地工伤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工作,优化劳动能力鉴定流程,扩大鉴定下沉试点范围。全市协同推进银行办理社保经办业务,加强属地经办机构管理监督职能。加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审核,有效落实安置补助费抵缴政策。
12.强化经办管理风险控制。根据省厅统一要求,开展社保基金管理巩固行动。全面推进疑点数据核查,持续跟踪督促核实问题的整改。贯彻落实社保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完善评价机制,开展社保经办高风险业务和岗位权限第三方审计,压实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责任。优化数据稽核规则,按要求做好稽核风控系统和基金监管平台的融合工作。
四、聚力人才引育并举,厚植创新发展沃土
13.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着力人才引进,深入实施“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进一步打响常州知名度,擦亮城市名片,提高引才成效;深入推进“青春留常”计划,力争年末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就业人数达7000人以上;优化“1+8”人才引育品牌,积极搭建引才平台,重点开展“名校优才引进计划”,与省内外60所以上高校对接举办引才活动;向全国高校发布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岗位,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2场“新能源之都”常州高层次人才招聘会;组织新能源企业赴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招聘,适时开展海外新能源产业人才专项招引活动,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2万人。优化人才政策,贯彻落实“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高层次人才贡献奖励”、“青春留常综合资助”、毕业生留常奖励等政策,提升人才来常就业创业吸引力;加大领军人才创业企业扶持力度,根据“龙城英才计划”创业企业销售、纳税、引才等综合贡献进行资助,鼓励领军人才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一大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推进博士后人才引育,发挥我市三级博士后工作站体系优势,鼓励支持新能源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开展“新能源产业企业招录博士名校行”、博士后协会产业引才对接会等活动,拓宽人才招引渠道,加速博士后人才集聚。
14.凸显更优人才服务。绘制“两湖”创新区人才地图,绘制新能源产业人才地图,会同市委人才办等部门推进新能源产业紧缺人才岗位发布和紧缺人才目录编制工作,为我市打造“新能源之都”提供数据支撑和路径指引。拓展人才服务渠道,探索在符合条件的人才公寓设立“人才服务工作站”。做好“龙城英才计划”领军人才创业项目22-24批的申报备案工作,优先支持300个项目来常创新创业,以人才引领,带动高质量发展。完善人才荣誉制度,做好省“双创计划”、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等各类人才项目的申报评选工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热情。
15.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落细落实职称评价破“四唯”政策和职称评审风险防控指南,向辖市、区人社局、教育局下放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级职称评审权限,从而发挥辖市、区人社局和教育局在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设置和聘用中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我市数字经济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积极推荐我市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申报省级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全年计划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才3000人以上。
16.加快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出台加强我市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全年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认定取证7.5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1.53万人以上,数字技能取证1.5万人次,确保高技能人才总量41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1350人以上,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围绕重点领域、行业开展新能源行业技能培训1万人、数字技能培训1.5万人。组织100名以上技师、高级技师参加市级企业技师研修班。重点面向新能源、装备智造等产业链,全年新招企业新型学徒1600人以上。认真备战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广泛开展全市万名技能人才岗位技能大比武活动,动员8000名以上青年技能人才参赛。省、市、区联动推动江苏(武进)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提质增效,扎实推进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技工院校管理,开展全市技工院校办学质量评估,进一步应用好全市技工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民办技校加快新校区建设,稳步提高毕业生留常就业率,全年完成招生1.2万人。加强企业自主评价宣传,选树示范企业,以点带面扩大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覆盖面,全年新增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60家。梳理拟定社评组织评价手册,将社评组织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质量评估中。进一步规范技能竞赛管理要求,优选新职业竞赛项目,支持开展具有我市产业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
17.加强薪酬制度改革指导。根据省要求,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积极开展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待遇保障政策,推进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政策,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等激励政策。进一步规范评比表彰审批备案程序,指导单位规范开展创建示范活动。
18.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依托省一体化信息系统,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人员聘用和公开招聘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指导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编制符合自身行业特点的人才目录和相关配套政策。做好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统筹岗位管理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举办事业单位面试评委培训班。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技术等级考评工作。
19.推进人事考试事业发展。加强考试基地建设和考试信息化建设,提高人事考试保障能力。不断探索创新人事考试办法,高质量选拔各类人才,服务于“532”发展战略。加强人事考试队伍建设,推动人事考试事业可持续发展。做到人事考试安全和规范管理两个100%。
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营造稳定用工环境
20.提升和谐劳动关系创建质效。出台《常州市推进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实施方案》,选树培育18家省级优秀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个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创建50家市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加快发展新业态行业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组织,扩大平台企业集体协商建制领域,探索发布新业态行业工资指导价位,引导平台企业加强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间合理协商劳动报酬。持续扩大电子劳动合同覆盖面,不断拓宽应用场景,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应用电子劳动合同平台。修订劳务派遣单位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开展劳务派遣单位信用等级评价,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秩序。
21.强化劳动人事争议调处质效。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培育选树15家以上省市“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推进“智能仲裁院”建设,试点繁简分流仲裁办案模式;深化裁审衔接,联合法院公布一批典型案例;加强劳动人事争议预防指导,建立青年仲裁员志愿者联系企业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常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书记员)岗位业务技能竞赛,开展仲裁员、调解员专项培训,提升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水平。
22.持续抓好根治欠薪工作。充分发挥市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调作用,压紧压实属地政府和部门监管责任。联合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门组织开展“一行业一行动”的“制度运行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日报告、周研判、月调度,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和调研督导,推动实现农民工工资“月结月清”。加强源头治理防范,全面优化拓宽劳动者诉求表达渠道,开通“常安薪”微信维权小程序,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推送维权信息,加强与公安、住建、信访、网信等部门共享联动,强化舆情监测处置,充分发挥劳动监察“和谐号”调解直通车基层哨点作用,将欠薪矛盾问题牢牢吸附在本地、解决在基层,切实减少欠薪问题外溢上行。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预警监测,通过分析研判、重点监控、走访约谈、点对点提醒等方式,源头防控制度落实、工资支付等情况,加快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案件处置,进一步降增量、去存量、防变量。
23.强化日常监管和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继续推广“互联网+”书面审查,全流程在线不见面办理。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和部门联合“双随机”执法检查工作,动态管理检查对象数据库和执法人员名录库,提升执法的精准性和规范性。突出重点行业企业,分类开展劳动用工违法专项整治,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劳务派遣用工、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等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净化和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劳动保障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定期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对严重失信行为依法依规应列尽列。
24.加强工资收入分配指导。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机制,落实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推进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加强对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我市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秩序。
六、全面夯实工作基础,提升人社服务效能
25.加快人社服务转型升级。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加强政务服务管理要求,持续深化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统筹推进人社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化。各级人社部门依托省人社一体化平台,动态维护本级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规范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更多人社高频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家门口办”。主动适应政务服务一体化管理要求,优化调整人社综柜服务模式,探索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行告知承诺制和容缺受理方式,强化事中事后核查监管。全市协同拓展就业、社保和人才“一件事”集成应用,健全跨部门、跨层级联动工作机制。依托“苏企通”平台常州服务门户和“常州政企通”,实现人社惠企政策同源发布、精准直达、在线申报、快速兑付。大力加强人社基层平台和队伍建设。
26.推动人社数字赋能。依托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加强数据分析,全面真实反映人社各项业务运行态势,提升以信息资源汇聚、大数据分析为支撑的科学决策能力。积极对接各类身份识别码,及时准确提供人社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加快推进电子社保卡建设工作,与数字政府有效融合。加快数据底层互通互用,打破信息壁垒,将人社业务运行监控、态势感知等系统平台接入全市“一网统管”系统,与外部门协同“高效处置一件事”。依托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根据三省一市相关业务部门制定的各领域配套措施、统一应用场景,与社保卡合作银行共同推进社保卡创新应用阵地建设,拓展社保卡“一卡通”更多民生服务功能。升级改版人才地图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比企业人才需求,为“靶向”招才引智提供科学精准导航。利用省一体化平台相关接口进行业务创新,进一步拓展社保、就业、人才业务事项在银行端“就近办”的应用。着力加强智慧经办,加快拓展更多人社政策“非申即享”,覆盖更广人群。持续推进全民参保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汇总分析各类数据场景,使可扩面资源更精准。建设常州市工伤全链智办系统,实现工伤认定网上(掌上)申报办理,实现工伤联网结算。
27.提升“法治人社”建设和规划统计水平。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强化被诉行政行为承办单位应诉、答辩主体责任,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开展年度重点法治宣传教育,落实普法责任制,提高人社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社会知晓度。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和合法性审查,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法制审核、重大决策中的作用。按照“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清单,完成主动监管和联合监管任务。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完善人社统计监督制度,推进一体化信息平台业务数据与统计数据衔接,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
28.全力防范化解人社领域风险。抓细抓实人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紧盯技工院校、人力资源市场等重点场所,全面排查化解风险隐患,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认真落实疫情防控举措。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持续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深度合作,做好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的内容管理,讲好人社故事,更好推动政策落地落实。继续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