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7
政策级别:省级
发文部门:
政策主题:监督管理
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生活保障、共享社会成果的重要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1996年出台的《江苏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以下简称原《办法》)于2006年作了部分修订,对完善我省残疾人就业保护和就业促进制度体系、改善残疾人就业状况、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更新调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残疾人就业环境和管理实践以及有关具体政策的方向和内容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办法》已经不适应我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现实需求,迫切需要全面修订。
一、修订背景
(一)落实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要求的需要。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意义。国务院《“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要完善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我省残疾人就业工作也应当高点定位、走在前列。为此,有必要及时修订原《办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推动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方面的最新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引领改革、促进发展的作用。
(二)落实上位法和国家有关政策的需要。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日益完善,国家层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主干,以《残疾人就业条例》等行政法规为重要支撑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省级层面相应出台了《江苏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等地方立法。此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等文件对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原《办法》实施多年,已经滞后于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发展变化,需要结合我省实际进行全面修订,落实上位法和国家有关政策的最新要求,维护法制统一。
(三)进一步促进我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发展的需要。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总体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广大残疾人对高质量、多层次、多样化的就业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我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总体稳定靠前,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2022年出台的《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体现了最新的就业导向和就业促进政策。2022年,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我省出台了《江苏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就进一步促进我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发展作出部署。为此,需要及时对原《办法》进行修订,落实《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确立的“就业优先”导向和“更高质量”目标定位,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明确相关举措和要求,为我省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二、修订过程
省残联于2022年1月,组织对原《办法》开展立法后评估,书面征集各设区市在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方面的经验做法和亟需立法解决的问题,会同省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就具体制度进行会商,确定起草思路。在认真研究上位法和借鉴兄弟省市立法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江苏实际,形成送审稿,书面征求省残工委成员单位和各地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组织进行协调论证,充分吸收合理意见和建议,经反复修改完善后,报送省司法厅。
省司法厅收到省残联的送审稿后,进行初步审查,于7月18日至8月17日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并向各设区的市和省政府所有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进行多轮书面征求意见。9月至11月期间,会同相关单位进行立法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部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会同省残联对反馈的意见建议逐条研究论证,反复修改。12月7日,召开立法协调会,取得共识。《江苏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经2023年1月27日省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
《办法》在修订过程中,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创业为宗旨。三是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建立完善多主体协同配合的残疾人就业保障体制,加强部门协作,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凝聚治理合力,共同助力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和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主要内容
(一)明确各方职责。一是明确政府职责,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议事协调机制和部门协作机制,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措施,统筹推进本地区残疾人就业工作,依法维护残疾人劳动权利;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指导、督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履职。二是加强部门分工协作,规定残疾人联合会受同级人民政府的委托,负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其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做好为残疾人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康复训练等事务性工作;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三是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捐助、提供辅助性就业项目、开展志愿服务和就业服务等方式参与和支持残疾人就业工作。
(二)强化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要求。《办法》贯彻上位法规定,明确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为保障这一指标落实,一是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倡导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应当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为全社会作出示范和表率,并规定除特殊岗位外,不得额外设置限制残疾人报考的条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未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且未采取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其他方式履行法定义务的,不能参评先进单位,其主要负责人不能参评先进个人;同时,要求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国有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二是优化激励措施,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合理确定残疾人就业补贴和奖励标准、条件,加大对有关用人单位按比例或者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补贴和奖励力度;有关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条件的,按照规定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三是创新工作机制,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和信用管理,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者编制专项社会责任报告;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情况,依法纳入劳动就业信用管理范围。
(三)明确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认定标准。《办法》明确,在审核用人单位申报的残疾人就业人数时,残疾人证(残疾军人证、伤残人民警察证)不在有效期内的,不计入残疾人就业人数;用人单位将残疾人录用为在编人员或者依法与就业年龄段内的残疾人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实际支付的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方可计入用人单位所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以劳务派遣形式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计入劳务派遣单位残疾人就业人数;经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协商一致的,可以计入用工单位残疾人就业人数。因工伤或者职业病被鉴定为伤残职工,符合国家规定的残疾人标准的,经评定并取得残疾人证后,计入所在单位残疾人就业总数。用人单位安排一名持有残疾人证(一级至二级)或者残疾军人证、伤残人民警察证(一级至三级)人员就业的,按照安排二名残疾人就业计算。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按月计算,不得以全年安排残疾人总数平均后计入用人单位每月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四)明确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框架。一是明确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依法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统一缴入国库,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设区的市、县(市、区)征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照不低于百分之五的比例缴入省级国库,建立省级残疾人就业调剂金。二是优化用人单位减免和缓缴残疾人保障金条件,规定用人单位遇到不可抗力遭受重大直接经济损失,可以申请减免或者缓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三是规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当优先用于支持残疾人就业,并细化明确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用途。
(五)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办法》规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相关信息应当依法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残疾人联合会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税务机关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本地区用人单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情况。残疾人联合会、财政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支持残疾人就业和保障残疾人生活支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