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

关于印发宿迁市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焕新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市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焕新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现将《宿迁市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焕新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8月23日

 

宿迁市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焕新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决策部署,有效解决当前传统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加快推动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全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品高端化、装备智能化、工艺先进化、效能绿色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现代化”为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分业施策,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设备更新改造、产品提档升级、科技创新引领、智改数转网联、绿色低碳转型、企业管理赋能”七大行动,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重点在纺织服装、食品、板材家居、化工、机械加工、建材等行业领域,针对仍然保留较多传统工艺生产方式的企业,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2024年起,每年组织实施传统产业焕新项目400个以上,其中设备更新项目2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100个、绿色化改造项目100个。到2026年,全市纺织服装、食品、板材家居、化工、机械加工、建材等重点传统行业焕新成效明显,企业生产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行业发展质态显著提升,全市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全市传统产业焕新主要指标

序号

类别

指    标

单位

2024年

2025年

2026年

1

产业结构优化

招引10亿元以上强链补链延链项目

100

100

100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

%

持续上升

持续上升

持续上升

3

实施淘汰落后产能项目

20

20

20

4

设备更新改造

实施设备投资超千万元技术改造项目

200

200

200

5

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

88

89

90

6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

62

63

64

7

产品提档升级

培育质量品牌标杆企业

20

20

20

8

创建江苏精品

5

5

5

9

新增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

10

10

10

10

科技创新引领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

1.9

2

2.1

11

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00

100

100

12

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20

20

20

13

实施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300

300

300

14

智改数转网联

创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5

5

5

15

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

3

3

3

16

创建星级上云企业

150

150

150

17

绿色低碳转型

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

%

持续下降

持续下降

持续下降

18

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

10

10

10

19

企业管理赋能

培训企业家及经营管理人员

人次

500

500

500

三、焕新方向

(一)重点行业焕新方向

纺织服装行业领域。顺应消费升级变革趋势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品牌化、高端化、个性化为方向,充分放大化学纤维规模优势,聚焦再生纤维、可降解纤维、碳纤维、芳纶、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等领域,不断扩大高端化学纤维比重,引进和建设新品纱线、高端面料、服装服饰等中下游项目。加快印染绿岛建设,补齐产业链短板。重点发展智能穿戴,快速提升服装创意设计水平,打造时尚品牌。突破发展医卫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延伸发展纺织装备,加快设备更新步伐,不断提高智能化水平。

食品行业领域。促进一二产整合发展,立足现有食品加工产业基础和农产品特色优势,以预制食品产业为牵引,围绕休闲食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发酵食品等现代食品产业发展方向,着重提升即食、即烹、即配、即热产品创新能力、加工能力,推动“三群四链”补链延链。巩固提升酿酒产业优势,重点支持白酒、啤酒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化、差异化酿酒企业,突破酒类风味设计、智能化酿造、菌群功能调控、副产品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持续塑造酿酒高端品牌形象。加快向安全、方便、营养、健康、多样化方向发展,支持食品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推广普及数控化装备,推进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性能、功能升级换代。加强公共及技术(质量安全)检测平台建设,促进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

板材家居行业领域。推动产业向集中化、大型化、特色化、基地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通过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革新,加快推动产业转型、技术产品升级,推进产业链向高端、终端延伸,产品向终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升,功能性板材、木地板、木制品、家具等高端产品占比进一步提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建成终端品牌产品影响大、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高、安全生产体系完备的板材家居生产基地。

化工行业领域。聚焦全球科技前沿,推动化工行业向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依托科技创新,以重点产业链集聚与延伸为抓手,不断提升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领域装备技术水平,打造资源利用合理、绿色循环、生态友好的产业结构。加快老旧装置更新改造,采用先进的工艺及装备,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加强精细化、功能化新材料研发,进一步提高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高端化工产品占比,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绿色制造水平,实现产业布局集约化、产品结构高端化、生产绿色低碳化。

机械加工行业领域。聚焦金属制品等领域,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行业规范发展,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智能化变革,提升行业质量效率。重点发展高端铸件、锻件等产品,突破掌握无模铸造、砂型3D打印、复杂异型结构旋压、冷热径向锻造、冲锻复合近净成形、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等先进工艺技术,重点加大多场景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的研发,加快推进产业化应用。

建材行业领域。加快向高端、节能、绿色方向发展,重点开发绿色环保型水泥制品、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高端安全玻璃与技术玻璃、光伏建筑一体化制品等,积极推广绿色建材,提高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和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着力提升建材产品深加工比例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高端绿色发展。

(二)重点板块焕新方向

立足各地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精准确定传统产业焕新方向,推动各地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

全市重点板块焕新方向

重点行业

重点板块

焕新方向

纺织服装

沭阳县

重点发展差异化、功能性、高性能化学纤维,引进和建设新品纱线、高端面料、服装服饰等中下游项目,重点培育品牌服装、高档家纺,打造时尚品牌。依托桐昆集团,加快建设印染绿岛、高墟“临港纺织产业基地”和家纺交易市场,打造特色纺织小镇。

纺织服装

泗阳县

重点发展差别化、功能性、高性能涤纶纤维产品,积极引进锦纶纤维环节,聚焦再生纤维、可降解纤维等赛道,加快壮大新品纺纱、高端面料、服装服饰家纺、医用纺织品等产业环节,不断提升品牌意识,发展智能穿戴,加快印染绿岛建设,补齐产业链短板弱项。

宿城区

聚焦差别化、功能性纤维领域,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聚酯涤纶工艺、装备及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实现聚酯、涤纶产品柔性化、多样化、高效化、绿色化生产。聚焦纺织新材料研发、先进纺织制品开发、创意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大力发展高品质品牌服装、功能性高档家纺、功能性纺织品、智能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

食品

泗阳县

积极扩大调味品企业生产规模、品牌影响力,加快发展功能性食品、预制食品等群众关注度高、发展潜力大的食品产业,引进啤酒、矿泉水、休闲食品等新赛道,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完善食品产业链条。

泗洪县

发挥白酒产地品牌资源、全省重要农产品主产区资源优势,以精深加工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品牌化、全产业链化运营能力,大力攻关智能化加工、清洁包装、全程冷链、质量与安全控制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及工艺,推动产业向绿色化、健康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宿豫区

做强肉禽加工产业链、做优稻米精深加工产业链、做大果蔬加工产业链。按照“抓大、扶中、育小、推上市”的思路,在招大引强的基础上,坚持对内培大育强,强化政策引导与科技支撑引领,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进绿色食品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双提升。

宿迁

经开区

引导头部企业开放资源,提升本地配套以及供给能力,同时加强产业布局与管理,引导现有产品向健康型产品转型,支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研发,鼓励创新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市洋河

新区

深入实施“两融三强四培育”专项提升行动,引导酒企转型升级、打造特色酒庄,研发销售果酒、鸡尾酒等年轻化产品,走差异化、特色化、定制化发展之路。加强酒企生产工艺提升,持续推进标准建设和质量管理,规范发展秩序,加强平台建设、优化发展保障,帮助酒企快速打造品牌、提升酒类品质,营造良好产区品牌形象。

板材家居

沭阳县

以大型化、特色化、基地化、品牌化为方向,加快做大做强板材、家具、地板等重点环节,持续推进企业绿色清洁生产,围绕板材制造、家居产品设计、下游家居产品销售等环节进行强链补链延链,延伸发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产品创意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向木质建筑、木质建材、木质家具、木质文创四大板块发展,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板材家居制造基地。

板材家居

泗阳县

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导向,以绿色智能家居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家具、木门、地板等终端产品,通过工艺装备更新、产品研发创新、自主品牌开发,提高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加快实现产业集聚、规模、精细、高端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板式家居生产基地。

化工

宿豫区

以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为主阵地,重点培育发展功能性化学品、化学原料药、光电半导体、新能源材料等细分领域。加快落后低效产能淘汰和老旧装置更新改造,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高现有企业运营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力争资源综合利用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综合能耗和水耗指标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机械加工

沭阳县

依托苏讯、友富、宋和宋等头部企业,重点推广应用3D打印成型、连退联合热处理、高精度铸造、先进配料与输送系统制造及智能化生产成套设备制造等先进工艺,推动机械加工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

泗洪县

引导铸造企业逐步采用鼓励类工艺来替代限制类工艺,用自动化造型替代手工造型,推广壳型铸造、消失模等先进铸造工艺。围绕整车应用需求,大力发展高效燃油汽车配套的动力系统、行驶系统、智能网联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加快打造燃油汽车与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共用新产品,推广应用高效增材制造、精密及超精密加工、超大型构件成形、复合材料构件制造、复杂铸件无模成形等先进工艺,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精益化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

宿豫区

加快推进宿豫区表面处理(电镀)绿岛建设,为全市乃至苏北周边机械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做好上下游配套布局。围绕多轴数控产业园,聚焦数控机床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精密机械加工、机床配件制造、数控机床及配套企业产业布局,加大产业链项目的培育与招引,形成产业链闭环。强化与北航、上海交大等高等院校合作研发,打造产学研基地,推动机械加工向精准化、绿色化、高效节能方向转型升级。

宿城区

做大做强激光切割、激光加工、激光熔覆等激光装备主导领域规模,加快融入全省工业母机产业发展布局,聚力拓展龙门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和环保装备等领域,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深化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依托先进光源研究院、微纳光子表征系统研发联合实验室等创新主体,力争激光光电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突破,推动向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和智能化、服务化、复合化提档升级,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供给能力。

机械加工

苏宿工业

园区

推动机械加工企业向精密机械方向发展,注重引导企业提升产品的精度、可靠性和附加值。

建材

沭阳县

引导企业加大装备更新技术改造,提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鼓励沂淮新型材料等水泥生产企业加强环保技术和设备的建设,提升资源利用率。引导企业申请绿色建材产品认证,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和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知名度。

泗阳县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开发各类低碳复合型建材产品。引导企业申请绿色建材产品认证,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和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知名度。

宿城区

做大做强绿色装配式建筑材料环节,延伸发展先进装饰材料环节,重点拓展保温装饰一体化墙体、节能门窗、智能家居等产业门类,在先进钢结构部品部件生产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孵化培育、产品检测认证等工作,构建高端、绿色、创新、服务型绿色建材产业基地。

四、重点任务

(一)产业结构优化行动

1.加快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实施传统产业链培育工程,聚焦纺织、食品、板材家居等重点产业链,全面落实产业链培育“十个一”工作机制,完善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推进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持续壮大传统产业集群。实施传统产业链精准招引工程,瞄准产业链短板和弱项,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目标,制定强链补链延链路线图,建立目标项目库,组织开展定向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力争每年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0个。实施传统产业链协同发展工程,深入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聚焦精准对接、专业对接,深入发挥党建联盟、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产业链共同体作用,建立跨产业、跨行业的供需对接机制和合作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提升本地配套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委组织部,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区管委会。以下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区管委会负责,不再列出)

2.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把握产业发展方向,鼓励向研发端和市场端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推动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等行业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着力在高加工度环节、增值环节、瓶颈环节、配套环节上寻求突破,向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发展,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在价值链中地位。(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巩固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排查整治工作成果,严格对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持续、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装备排查,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及落后工艺装备,鼓励提前淘汰低端低效产能,每年实施去产能项目2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设备更新改造行动

4.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建立传统产业技改重点项目库,分行业储备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立完善帮扶机制,加快项目投产见效。鼓励企业实施“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厂房改造、工艺升级等“零增地”技改,打造一批技改标杆项目,每年实施设备投资超千万元技术改造项目20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5.加快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鼓励工业企业采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数字化生产装备,对生产单元、生产线、车间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和设备联网,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普及应用。提升重点行业用能设备能效水平,应用推广节能、节水、环保等先进技术装备,推动电机、泵、变压器、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6.加快企业安全更新改造。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支持企业积极采用工艺先进、安全智能的生产装备,聚焦化工、板材家居等重点行业,主要对企业使用年限长、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和环保、安全、技术指标落后的老旧生产装备以及不利于职业卫生保护且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生产设备,加快实施老旧装备更新升级和工艺流程优化改造,淘汰一批风险高、自动化程度低、低端低效的老旧装置,提高传统产业本质安全、环保及能效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

(三)产品提档升级行动

7.提升产品供给质量。引导企业使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工具,每年培育质量品牌标杆企业20户以上。鼓励企业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升级,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质量精准化控制和在线实时监测,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积极争创全国质量标杆、中国工业大奖、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强化传统产业标准引领,支持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起草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完善企业标准体系,用先进标准体系倒逼质量提升、产品升级。落实胶合板、细木工板等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要求,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8.推进企业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实施“三品”战略,引导企业围绕研发创新、设计创意、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制定品牌发展战略,聚焦消费升级,加快产品迭代,提升产品性能、款式设计、工艺水平,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竞争力强、市场美誉度高的高端新品和精品,积极争创江苏精品。加强经典品牌创新,推进纺织服装、食品等品牌与文化创意、时尚设计相融合,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加强对老字号企业商标的保护,严厉打击假冒品牌产品等违法侵权行为。(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9.推进服务型制造。促进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企业发展工业设计、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拓展产品价值空间、拓宽产品服务范围,加快从以卖产品为主向卖“产品+服务”转变,每年新增市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0户。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或购买专业设计服务,提升自主创新设计和品牌打造能力,每年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4个。引导支持优质服务机构做优做强,围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物流运输等领域提供普惠型服务,每年新增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科技创新引领行动

10.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和树标提质计划,每年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户以上。支持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每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0个以上。实施科技重点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编制产业核心技术清单,每年组织重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10个以上,集中力量突破一批产业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强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重点培育一批技术密集、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每年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户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11.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和新型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在宿迁设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每年建设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2个以上。支持各类科技研发平台提升创新能级,聚焦传统产业,在集中布局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领域取得突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探索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转化机制改革,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双创示范基地、中试基地建设,深入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每年实施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五)智改数转网联行动

13.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聚焦重点传统产业,加大智能化改造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部署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等智能制造装备,加大对企业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工序、加工制造、仓储配送、售后服务等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现商业模式、产品研发模式、生产模式、质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变革,培育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等典型示范,每年围绕智能制造创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个、车间5个。(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4.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鼓励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各类工业控制系统,实施研发设计、组织计划、生产协调、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引导传统产业链重点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加快形成“一行业一标杆”,每年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个以上。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和工业软件应用普及,加快“上云”用平台,每年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100个、新增星级“上云”企业150户左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5.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化协同。面向传统优势产业,支持“链主”企业发挥“头雁效应”,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产业链供应链中小企业深度互联,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应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每年争创省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加快建设新型数字化网络设施体系,推进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到2026年,节点接入企业超5万户,标识注册量达37亿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六)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16.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和绿色产品认证,推动重点企业开展产品碳排放对标和碳足迹评价。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工程,支持重点企业开展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绿色工艺、循环低碳等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加快引入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试点示范项目。到2026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5个、省级绿色工厂30个。(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17.加快产业节能降碳。组织开展重点用能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现场绿色化诊断,推广绿色化新技术新产品,定期发布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品目录。严格“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坚决遏制传统产业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推动传统产业重点耗能企业每年实施一批节能技术改造、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项目。探索建设零碳工厂、零碳园区,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力争培育重点行业能效、水效“领跑者”5户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水利局)

18.强化集约发展。按照“集中建设、共享治污”理念,在板材、印染、涂装、电镀、污水处理等环节,争取建设一批“绿岛”项目,通过集中制造环节,提升工业污染治理水平。牢固树立“亩产论英雄、质效为核心”发展导向,持续推进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加强评价结果在政策申报、有序用电、要素价格等方面的应用,全力推进低端产能淘汰和土地清理盘活,为优质企业发展集聚资源、腾挪空间。加快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推进工业企业集中连片改造、乡镇工业集聚区整治提升,引导布局分散的企业入园进区、改造提升,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建设一批传统产业焕新园区。(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

(七)企业管理赋能行动

19.提升企业管理理念。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管理、卓越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目标明确、边界清晰、权责对等、结构精简、运行高效的组织体系,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合理调整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开展面向数字化转型的组织管理变革,加强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各个流程的控制,苦练内功、深挖潜力,加快推进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开展企业家培训活动。组建三台山人才商学院,每年组织企业家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学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经验,提升企业家数字化素养和决策创新能力。分类组织行业企业参加全国知名高校专题研修班,学习前沿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解决产业发展瓶颈,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力争每年培训企业家及经营管理人员500人次以上。(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1.加强产业人才引培。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才融合,通过开设“订单班”“冠名班”等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推进企业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促进供需两端高效、精准对接,为企业提供人才招引、培训研修等全方位的人才服务。深化“三招三引”机制,搭建人才与企业、地方交流平台,打通引才用才通道,重点招引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人才支撑。(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推进全市传统产业焕新工作,抓好方案督促落实、协调服务、调度考核等工作,分析研判形势、研究解决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健全工作体系,密切协调配合,研究制定细化方案及配套政策,支持和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有关难题,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强化政策支持。统筹安排使用市级相关专项资金,落实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项目的奖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提振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信心。推动政府基金加快市场化运作,引导各类工业发展引导基金更多参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资金导向作用,带动企业加大转型升级投入。

(三)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机制,落实帮办专员制度,用好企业服务云平台,切实解决企业问题诉求。持续优化金融、土地、能耗、环保、人才等要素资源配置,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传统产业焕新领域聚集。鼓励金融机构发展面向传统产业的供应链金融、绿色信贷、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创新产品,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提供低费率融资担保服务。

(四)强化调度考核。建立传统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完善传统产业统计监测工作机制。建立传统产业焕新调度考核机制,调度通报各地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收集和推广各地工作经验和成效。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纳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考核体系,合理优化考核指标,加大对各地传统产业焕新工作的考核评价力度,提升各地对传统产业焕新工作的重视度,推动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