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市发改委牵头制定了《镇江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于2024年11月15日前反馈至市发展改革委服务业处,邮箱:zjsfwy@126.com,电话:0511-8966723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
(一)提升港口发展质效。落实《镇江市港口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存量岸线整合提升、港口结构优化转型、港产城融合发展、运输结构优化完善、港口发展品质提升5大专项行动。到2026年,力争镇江港集装箱吞吐量达55万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3.5亿吨,岸线利用效率和港口运行质效明显提升。(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经开区、镇江高新区管委会,以下各项任务均需各板块落实,不再列出)
(二)培育综合竞争优势。加快中储粮粮食仓储、国能谏壁绿色煤炭中转物流基地和港务集团数字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物流业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升级。加强物流标准化和品牌建设,招引培育一批物流领军企业。深化区域物流协同,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到2026年,新开辟3条多式联运线路,1条海铁(铁水)联运线路。(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
(三)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强物流企业与重点制造业企业供需对接,探索发展智慧物流新模式。支持快递“进厂”,深化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在船舶物资配送、即时配送、跨省物流等领域打造低空经济应用新场景,到2026年,开通不少于50条低空无人机航线、1-2条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航线。(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邮政管理局)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行动
(四)健全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承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到2026年,新增4家以上金融机构在镇设立机构或开办业务。发挥各类基金引导带动作用,构建银行、保险、证券等多类型金融业态。支持扬中建设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支持润州区打造“一带三区”省级现代金融集聚区。加强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等行业监管。(人行镇江市分行、镇江金融监管分局、市政府办、市发改委)
(五)强化金融服务效能。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务实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落实金融助企“六张清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支持力度,抢抓央行再贷款政策机遇。鼓励银行大力推广“苏服贷”等普惠金融产品,扩大“小微贷”等政银产品惠及面,全市各项贷款额每年增长8%以上,推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人行镇江市分行、镇江金融监管分局、市政府办、市发改委)
(六)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深入实施“扬帆计划”“云帆计划”,深化与资本市场服务单位合作,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鼓励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绿色通道在北交所公开发行股票,支持优质企业上市挂牌,协助扩大股权融资规模。到2026年,全市新增上市挂牌企业80家以上。(市政府办、镇江金融监管分局、市发改委)
三、科技服务赋能行动
(七)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推进重点产业链群关键技术攻坚,每年新立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0项以上。加快创新主体梯队培育,到2026年,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突破500家。发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每年新增市级以上科研平台超100家。鼓励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标准研制。(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
(八)畅通产学研合作。持续推动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有效加强沿线科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招引。支持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镇江高新区等有条件园区创建省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打造3家以上“创新联合体”。谋划建设市级概念验证中心,加强产学研合作,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九)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围绕“四群八链”产业,提升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发展水平,到2026年,新增10家省级两业融合示范单位。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载体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运用水平。加强检验检测类平台建设,开放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打造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训水平。(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
四、软件信息服务扩量行动
(十)大力推进5G融合应用。每年新建500个以上5G基站,优化提升全市智算供给能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应用,力争每年新增2家省级以上5G工厂,争创省级融合应用先导区,推动大禹山信创先导区提质升级。加快推进市数据要素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服务产业,着力培育“大数据+”核心企业。(市工信局、市数据局)
(十一)支持产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产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到2026年,新增1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软件领域),200个软件产品。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计划,深化新材料、新型电力等行业平台应用水平。发挥华为、微软等数字创新中心赋能作用,打造供应链管理、专业赋能等服务平台。(市工信局、市数据局、市发改委)
(十二)加快重点领域数字化升级。深化“智改数转网联”,每年培育15家省级智能车间(工厂)。加快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强化文化、教育、体育、旅游、养老等领域数字化赋能,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市工信局、市数据局、市发改委)
五、商务服务育强行动
(十三)提高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水平。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和招投标管理,支持法律、咨询等服务机构来镇开拓业务和向外拓展市场,每年新增列统企业10家以上。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政策指导,促进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依法履责。(市司法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民政局)
(十四)提升人力资源发展质态。开展市场化引才,举办校地人力资源协作对接等各类活动。打造省、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国家级无人机飞手培训基地。加快新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引,到2026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85家,行业营业收入突破45亿。(市人社局、市交通运输局)
(十五)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以大市口商务区、南徐商务A区、官塘创新社区等为重点,招引建设10家企业区域总部(含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等)。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楼宇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打造一批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研发、专业服务等特色楼宇。(市发改委、市商务局)
六、现代商贸提档行动
(十六)持续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每年举办100场以上大型商业综合体消费促进活动。用足用好国家、省市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出“一键申领”“快申快享”,充分释放我市汽车、家电等领域消费潜力。聚焦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发展,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到202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增幅达5%以上。(市商务局、市发改委)
(十七)营造多元消费场景。突出商圈错位协调发展,培育8条以上特色商业街区,丰富苏宁、八佰伴、万达等城市综合体消费业态,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动批零住餐企业稳步增长。因地制宜打造商旅文体融合的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
(十八)发展产业新业态。充分利用体育会展中心、西津渡、大西路等资源,积极培育和壮大夜经济、演出经济、体育赛事经济、博物馆经济等新业态,打造金山湖夜游、古运河夜游等城市夜间消费品牌。加强对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引导和培育,加快完善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和线下园区载体建设,助推优势产业“触网出海”,每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
七、文化旅游提质行动
(十九)丰富产品供给。聚力“国际文旅休闲目的地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康养”“休闲乡村”“亲子乐园”等特色文旅产品体系。以金山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为统领,举办一批标志性文旅活动。壮大以圌山途居露营基地、长山飞行营地为代表的多类型文旅休闲市场。到2026年,旅游总收入每年增长10%。(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市农业农村局)
(二十)推进文旅融合。实施“全域文旅”“工业+文旅”“交通+文旅”等文旅融合示范工程,进一步塑造镇江文旅品牌形象。推进“三山一渡”、茅山、南山等传统旅游景区提质增效,瞄准二次旅游消费,开发8个以上镇江特色的沉浸式演艺、夜间观影秀等休闲业态。大力推介镇江饮食文化和特色菜品,挖掘非遗、老字号等传统文化元素经济价值,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商务局)
(二十一)坚持多元发展。稳步推进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茅山湖、圌山等一批高品质康养度假项目,项目招引金额每年增长10%。增进长三角区域合作交流,加强与知名旅游集团和管理服务企业战略合作。推动国有文旅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文旅项目建设运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国资委)
八、养老托育发展行动
(二十二)挖掘基础消费潜力。抓紧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养老、托育等服务设施布局,实现养老托育机构用水、用电、用气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开展“舒心助餐”专项行动,老年助餐服务总人数超3万人。深入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动实现全市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护理补贴全覆盖。(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卫健委、市住建局、市发改委)
(二十三)加大高品质供给。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托育产业,逐步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发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院等特色资源优势,提升医养结合水平。丰富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供给,培育壮大健康体检、咨询、管理等业态。招引培育一批高水平养老托育服务机构,到2026年,力争培育3家以上省内有影响力的养老服务企业。(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细化实化举措,抓好贯彻落实。市发改委要加强全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统筹规划,强化政策和要素支持,健全季度评估通报机制,通过高质量考核、月度综合评价,引导各地区加强服务业项目招引,提升各部门服务企业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