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

关于印发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区实施意见的通知

中共常州国家高新区工委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区实施意见的通知

常开工委〔2023〕15号

滨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各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委各部委,区各委办局、园区、公司、直属单位:

现将《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区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常州国家高新区工委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委会  

2023年3月30日       

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区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苏政发〔2022〕88号)和常州市《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常发〔2022〕25号),进一步抢抓新能源风口,打造产业高原,培育产业高峰,聚力支撑全市新能源之都建设和实现“两个超万亿”的远景目标,高质量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区,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全市“532”发展战略,聚焦我区“两特三新一智能”主导产业,将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区作为建设长三角产业中轴强支点的关键内容,以巩固现有产业优势、优化未来产业布局、拓展场景模式应用为着力点,以太阳能光伏及储能、新能源整车及核心零部件、风能氢能关键装备等产业链的创新升级为突破口,深入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创新能力提升、重点项目攻坚、产业赛道拓展、要素资源保障等五大工程,切实推动新能源在“发、储、送、用”各环节的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全社会各领域新能源应用渗透率在全国领先,使新能源产业成为全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发展原则

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区,必须融入全市新能源之都建设大局,坚持发展为先,持续扮靓“六张高新名片”,加快打造布局合理、特色彰显的地标产业;坚持创新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坚持开放为重,持续践行“项目为王”理念,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坚持应用为本,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构筑新能源在生产、生活应用上的新场景。

(三)发展目标

至2025年,新能源产业总体能级和企业个体质效持续攀升,产业链核心环节和关键领域覆盖持续优化,产业规模力争突破3000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高新区板块市值力争突破3000亿元;形成2个千亿级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形成2个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专题园区和3~4个以上具有较完备配套供给能力的工业集聚区;形成5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规模超百亿的龙头企业,5家具有较大行业影响力、规模超50亿的重点企业,5家具有较强产业支撑力、规模超30亿的骨干企业,20家以上产值超10亿的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要素资源聚集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

至2035年,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力争再翻一番,“发、储、送、用”四大环节实现深层次、高浓度的融合发展,新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渗透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基本形成以龙头项目为引领,技术体系、功能体系、应用体系为支撑的新能源生态系统,建成产业融合度更高、创新引领力更强、上下游协同更优的新能源之都核心区。

二、重点发展领域

(一)太阳能光伏及储能

1.太阳能光伏。支持天合光能、聚和材料、捷佳创等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进一步扩大细分领域技术领先优势,提升关键生产设备的性能,推出低能耗、高效率、智能化的产品和产线,在国内外市场争取更多市场份额。广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加快实施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以及工业绿色微网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既有建筑物光伏改造和实施新建建筑物光伏建设;做好智能化配电网建设工作,切实保障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大规模接入需求;推动太阳能光热、光电及浅层地热能、空气能等新能源在建筑中的综合利用。至2025年,太阳能光伏相关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200亿元。

2.工业级储能。聚焦大型储能集成终端产品制造,立足内引外育,主动探索“以市场换项目”方式,引进和培育供给侧技术领先、产品成熟的成套装备供应商和需求侧模式创新、体系完善的储能系统集成商,加快开发验证和应用安全高效的储能集成系统,推动储能数字化发展。支持各专题园区、工业集聚区和大型企业建设用户侧独立储能项目。发展智能电网和先进储能应用,推进智能电网关键材料、核心部件、设备集成以及先进储能中的充放电、通信装置、系统管理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制造。至2025年,储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3.能源电子和关键材料。积极引进能源电子领域关键部件和关键材料制造企业和优质项目,支持常州乐萌、星海电子等企业加强面向新能源领域的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开发和应用,包括适应新能源需求的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柔性电子、传感物联、智慧能源信息系统以及有关的先进计算、工业软件、传输通信、工业机器人等适配性技术和产品。至2025年,能源电子和关键材料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二)新能源整车及核心零部件

1.新能源整车。支持比亚迪等整车企业加快构建由核心零部件到新能源整车的全产业链体系,加快推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鼓励比亚迪、北汽重卡等整车企业实施供应链本地化部署,支持出口主导型企业主动转入国内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明确细分领域,切实做好对上衔接,争取上级层面支持,积极争创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至2025年,新能源整车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2.“三电”系统。聚焦“三电”(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具备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企业总部落户,带动存量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加快补齐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和电池管理系统短板,坚持研发和生产并重,提升动力电池模组封装领域的配套能力和车联网相关系统的集成能力。充分依托电机行业的技术沉淀,补强驱动电机电控等薄弱环节,加快发展车用大功率驱动电机,培育电控功率器件等相关产业。至2025年,“三电”系统相关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3.新型汽车电子。引导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向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渗透,加快布局新型汽车电子产业,引导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协同攻关交叉关键技术。全面支持森萨塔、莱尼电气等传感器和安费诺、贸联电子等车用线束制造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宏微科技、常荣电器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实现车规级IGTB模块、微控制单元(MCU)芯片、人工智能(AI)芯片、网联芯片等新型产品量产。至2025年,新型汽车电子相关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4.其他重要部件。支持华威模具、海卓模具等模具制造企业,新泉汽车、永成汽车等内外饰件制造企业巩固传统领域先发优势,加快向新能源车轻量化部件、高附加值零部件生产转型升级,有效提高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智能化水平。科学做好区内充(换)电站、光储充检一体等充(换)电设施规划布局,鼓励中小企业立足自身实际,适度跨界充电桩制造领域,支持充电桩设备制造企业发展壮大。至2025年,其他重要部件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三)风能氢能关键装备

1.基础材料及关键零部件。支持宏发纵横、优谷新能源等重点企业深耕风能领域,进一步提升关键部件制造能力;支持安泰创明、永安行等重点企业引领创新,在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碳布、储氢材料等环节攻关突破。依托浙大工研院、常州工学院等创新载体智力支持,在氢燃料电池电堆、新型催化剂、中低温质子交换膜、新型高能燃料随车生产系统等领域开展技术研究与项目孵化。至2025年,基础材料及关键零部件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2.氢能及氢能供应。支持安泰创明、永安行等氢能应用相关企业先行先试,积极发展电解水制氢、太阳能光解水制氢、固态原料制氢等制氢技术和装备制造。支持查特深冷、常州乐萌等企业积极发展低温液氢设备、高压储运、低压固态储氢等氢能储运产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氢站建设,持续优化氢能供给选址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加油站、加气站、充电桩等资源,在满足安全与技术条件等基础上,支持油氢、气氢、电氢等多种合建模式,提高供给效率。至2025年,氢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三、重点工程

(一)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坚持全区“一盘棋”,统筹各板块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协同联动推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

1.打造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聚区。以滨江经济开发区、孟河镇、薛家镇、罗溪镇为重点,高标准打造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发挥比亚迪、北汽重卡等龙头引领作用,培育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持续深化集聚区内企业的开放合作,高效贯通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运营服务等环节。(区经发局、科技局、商务局,滨开区及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2.打造太阳能光伏和储能产业集聚区。以新桥街道、龙虎塘街道为重点,高标准打造太阳能光伏和储能产业集聚区,以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氢能电池动力系统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创新等为重点,着力引进具有牵引带动作用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积极打造长三角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太阳能光伏及储能产业集聚区。(区经发局、科技局、商务局,滨开区及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3.打造新能源产业深度协作生态圈。加快组建全区新能源产业联盟和相关行业协会,高标准打造新能源产业深度协作生态圈。坚持龙头企业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做亮“链上有约,邻里配套”平台品牌,联合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建设涵盖全产业链的创新、合作、共赢平台,聚集产业生态中坚力量,推动技术标准应用创新。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全市工博会、科洽会等窗口型重大活动,积极举办高水平展会、论坛、人才交流活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支持企业在配套合作、联合研发、开拓市场等方面打造良好生态。(区委人才办、区经发局、科技局、商务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滨开区及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坚持“创新驱动”,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创新引导需求、驱动转型、优化供给、防范风险,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制造业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

1.构筑一流创新体系。坚持“源头创新—技术革新—成果转化—企业提质”全链条创新,鼓励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间协同创新能力。(区经发局、科技局,滨开区及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2.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揭榜挂帅”项目攻坚,持续深化对新能源汽车动力核心部件、电池及关键材料、燃料电池系统级核心部件、能源电子器件等“补短板、填空白”技术的研发储备。(区经发局、科技局,滨开区及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开展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集成、测试、中试及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各专题园区、工业集中区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标准化产业片区等重大产业平台方向转变,加快建设一批高品质产业载体,一批高水平产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区科技局、商务局、住建局,滨开区及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重点项目攻坚工程

坚持“项目为王”,精准“补链强链”,聚焦存量企业提质锻造优势产业长板,瞄准增量项目扩能补齐产业基础短板,提升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1.招引一批龙头型新能源产业项目。健全行动计划实施与项目招商和建设的互动促进机制,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布局,梳理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技术、薄弱环节,突出终端产品生产应用,制定新能源产业链企业重点招商目录,重点招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生产制造、汽车电子、能源电子、新材料等新能源产业链关键环节优质项目。面向新能源产业领域技术领先、产业资源较为集中的国内城市,集中力量开展系列招商推介活动。深入实施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加快推进低质低效企业腾退、连片土地整备等专项行动,以“四个一万亩”优先保障新能源重大项目落地与用地需求。(区经发局、科技局、商务局、行政审批局、资规分局,滨开区及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开工建设一批骨干项目和增资项目。建立健全动态更新的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建设项目库、产业链供应链及龙头骨干企业库,统筹推进一批新能源产业骨干项目加快建设。支持新能源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加快增资扩产,发挥“招推服一体化”制度优势,落实重大项目挂图作战、重点攻坚,以“拿地即开工”常态化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有效支撑新能源产业早落地、早开工。(区经发局、科技局、商务局、行政审批局、资规分局,滨开区及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产业赛道拓展工程

坚持“多元发展”,布局抢占“新赛道”,培育增长“新动能”,持续强化“终端带动”部署,切实做好由核心零部件向终端产品到整体解决方案的迭代进阶。

1.推动企业转型跨界发展。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依托技术和工艺积淀向汽车电子拓展,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开展电子产品车规级认证,在能源管理系统、车载电子系统、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支持发展先进适用的智能光伏组件,以及储能变流器、光伏逆变器、智能控制器等能源电子部件。(区经发局、科技局,滨开区及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2.支持场景创新引领发展。紧密围绕光伏发电推广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充换电设施覆盖率等关键指数制定应用场景推广计划,制定推广目标。协同天合光能、比亚迪、星宇车灯等头部企业探索新兴业务拓展机会,争取基于企业最新技术的相关示范应用前景项目优先在我区落地。有序推进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带头使用系能源汽车,原则上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扩大环卫、物流、通勤等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区党政办、经发局、科技局、商务局、住建局,滨开区及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3.支持数智融合协同发展。支持新能源企业与电网、网络平台、工业设计企业深化协同,在充换电站建设、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领域广泛先行先试。以光储充智能微网+数字能源云管平台的组合方式,创新打造“光储充售”一体化的数字能源管理新模式。以工业互联网为骨架,大数据为工具,研发生产“光储充”一体化能源终端,以应用为核心构建云管平台,建立能源管理模型,进行用能行为分析,监控能源供给,控制能量转换,完成能源调度与管理,实现泛能网的优化光储充智能微网解决方案。(区经发局、科技局、商务局、住建局、行政审批局,滨开区及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要素资源保障工程

坚持“有序流动”,做好“科学配给”,紧扣产业共性瓶颈和企业个性需求,确保“人才、土地、资金”等稀缺要素资源向新能源产业优势企业、优质项目集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优化人才引育机制。聚焦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加大国内外高水平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创新型团队引进力度,落实落细优秀人才创业、住房、生活医疗、社保、子女入学、出入境、居留等方面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培育、引进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为全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区委人才办、区经发局、教育局、科技局、商务局、卫健局,滨开区及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2.优化土地供给机制。严把项目准入关,明确产业方向、投资强度、纳税强度、建设强度等,提升招商“选”资的精准性。加快建立工业用地产权交易、股权交易、法拍交易的存量工业用地管理机制,有效促进土地资源有序流动;加快建立新增用地、存量用地、出租厂房等全流程管理制度,对市场前景好、投资见效快、带动作用大的新建、扩建类新能源产业项目给予有效保障。(区经发局、科技局、商务局、行政审批局、资规分局,滨开区及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3.优化金融赋能机制。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产业相关企业加快推进股改、挂牌、辅导和上市步伐,制定“线路图”一对一助企选好赛道,加速资本市场新能源领域“常高新板块”扩容提质。鼓励金融机构等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拓展信贷资金帮扶方式,为企业提供“智改数转贷”“专精特新贷”等定制化信贷服务,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提升普惠金融工作质效。(区经发局、科技局,滨开区及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保障。成立全区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由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进一步加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谋划推动和资源统筹,强化部门协作和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滨开区及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加快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路线图,强化责任落实,做好跟踪服务。

(二)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加大区级财政资金对新能源产业倾斜力度,将新能源领域重点企业和项目列为优先支持对象。结合国家和省市支持政策,在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增资扩产、推广应用、企业融资、人才培养等方面,滨开区及各镇、街道可结合自身实际,择机出台更加精准的扶持政策。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新能源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积极跟踪监测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督导落实情况,分析实施效果,及时查找和解决问题。对重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精准服务,及时建立和更新名录清单,完善推进机制,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支持开展国内国际交流合作,整合利用新能源市场、资本、技术、项目及人才资源,营造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