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6
政策级别:市级
发文部门:连云港市科学技术局
政策主题:引导扶持
新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也是催生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质先导,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需要新材料的支撑引领。加快推进新时代新材料高质量发展,是连云港市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工作部署和产业强链总体要求,加快推进连云港市新材料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背景
(一)面临形势
1. 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智能化、集成化成为新方向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新材料产业呈现横向、纵向扩展,上下游联动的发展格局,新材料技术整体向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方向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向轻质、高强高韧、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低成本、环境友好、复合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关键战略材料向超高集成电路、超低线宽、器件微型化、更多功能化、模块集成化方向发展。前沿材料朝着轻量化、节能化、绿色化、循环化方向发展。连云港应深刻把握新材料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顺应新材料发展的方向,贯彻新发展理念,夯实基础材料发展根基,提升战略材料高端化发展水平,把提升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四五”时期的战略导向,在新一轮新材料产业变革中彰显连云港力量。
2. 国内国际双循环赋予技术攻关新使命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未来将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材料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底盘”,新材料领域关键材料及其核心技术供给不足、“卡脖子”技术问题凸显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掣肘。信息显示、运载工具、能源动力、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领域的347种关键材料中,被国外禁运和实施出口管制的材料达到61种,依赖进口的有156种。双循环发展战略对新材料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保障国内供给,构建自主可控产业体系提出了新使命。连云港应打通影响新材料产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同时努力参与国际竞争,争取互利共赢。
3. 科技革命和研发模式变革带来新机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正与新材料产业进行着深度交叉融合,信息、能源、生物等技术在新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新材料研发模式出现了新变革。以材料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模式将推动新材料产业在研发、设计、制造和应用等环节的创新,缩短新材料的研发周期、大幅度缩减研发成本,加快探索发现前沿材料、实现材料的新功能,推动新材料的落地应用。新材料产业已从传统的“连续化、大规模和大规格制造”逐步向“高精尖、差异化、柔性化制造”方式转变,“材料设计-材料制造-工程化应用”全链条设计开发新模式越来越显现,更加注重生产过程的安全、高效、低能耗和绿色环保。产业的交叉融合和研发模式的变革将给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连云港应深刻把握新材料研发模式变革的新机遇,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四五”时期的战略导向,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体系,推动研发智能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4. 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新材料转型升级提出新要求
我国已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表明了我国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国家提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环境管控的长效机制、全面深化绿色发展的制度,行业管理日趋严格,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刻不容缓。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战略对新材料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绿色化及绿色环保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提出了新要求,生态环境材料将受到关注,材料制备与应用向短流程、低污染、低能耗、绿色化生产制造发展。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为全国沿海七大石化基地之一,成为承载长三角地区、江苏沿海地区和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区域产业发展所需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基地,促进新材料绿色化发展是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必由之路。
5. 新材料对连云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新材料对抢占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机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更加凸显。连云港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新材料产业是连云港市“三新一高”(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主导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产业链安全、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环节和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期间,连云港要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率先建成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离不开新材料的支撑,必须将新材料产业放在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二)发展现状
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三大重点领域
近三年,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规模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其中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3.3%。从产业结构看,2020年新材料工业总产值为274亿元,先进基础材料占新材料工业总产值的89.1%,关键战略材料占10.9%。先进石化材料占新材料工业总产值的64.6%,在所有细分材料领域中占比最多,先进石化材料依然是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的重要增长极。连云港市形成了以先进石化材料为支柱,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配套发展的三大重点领域。
2. 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关键技术打破垄断
连云港市拥有新材料规上企业98家,高企69家,涌现出一批产品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在先进纤维材料领域,中复神鹰突破干喷湿纺原丝的产业化连续制备技术,实现千吨级T800碳化线投产并连续稳定运行,打破了国外垄断,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奥神新材料全球首次提出适用于聚酰亚胺纤维干法纺丝成形的“反应纺丝”新方法,建成国际上首条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千吨级生产线,打破国外垄断,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硅材料领域,江苏太平洋石英是国内唯一自主研发并实现规模化生产高纯石英砂的企业,也是国内唯一具备从原矿提纯到生产高纯石英产品的完整产业链的企业,高纯石英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国际前三。在电子信息材料领域,江苏联瑞新材料研发的火焰法制备电子级球形硅微粉的工艺技术及成套装备与应用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硅微粉生产企业。
3.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区域产业特色鲜明
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了集群化、特色化、错位化发展格局。从区域分布看,形成了以东海国家硅材料基地为主体发展硅材料、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主体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基地为主体发展石化新材料的总体布局。东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石英玻璃管生产基地,也是唯一提供石英玻璃管生产原料的基地;开发区是国内最大的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生产基地;徐圩新区是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石化新材料基地加快形成。
4.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平台逐渐完善
连云港市围绕新材料重点领域大力推动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布局了各类产业基地10个,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7个,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8家。建有国家级平台“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具备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试制、检测、评价一体化技术服务的能力,对突破碳纤维材料短板,加强行业应用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拥有国家级硅材料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硅材料深加工产品的检测提供了重要平台。引进南京工业大学与徐圩新区共建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石化产业研究院、与东海共建南京工业大学东海先进硅基材料研究院,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九三学社省委签订全省首个“九地合作协议”。
(三)存在问题
1. “单打冠军”突出,“联动发展”不足
连云港在硅材料、碳纤维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石化材料等细分领域涌现出部分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单打冠军”企业,但整体来看,新材料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效应较弱,新材料龙头企业对行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有“高峰”无“高原”现象依然突出。
2. “卡脖子”技术问题突出,关键原材料受制于人
连云港市新材料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性作用不强,重点领域的关键工艺、高端成套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依然依赖进口,“卡脖子”技术问题最为凸显。石化材料的关键配套单体、反渗透膜的原材料、高端环氧树脂材料等严重依赖进口。
3. “低端化制造”突出,高端化产品不足
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基础材料比重过高,战略材料比重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化产品不足。石化材料以初加工产品为主的供给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精深加工不足,终端产品比例不高。硅材料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以低端石英拉管为主,高纯石英棒、高纯石英管等产品占比不足。
4. 创新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材料推广应用困难
新材料产业发展中“无材可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现象突出。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特色领域的创新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尚未形成规模化、成熟的应用市场,聚酰亚胺纤维在各领域的应用仍然在培育期,导致整体产业规模不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根据连云港“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港兴市”的战略部署,围绕“建立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构建“1”高、“2”先、“3”新+X(“1”高即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2”先即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3”新即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海洋新材料,X即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其他新材料)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卓越产业链锻造、区域产业优势厚植3大工程,以企业、人才、平台、产品、成果、知识产权、金融等7大行动为支撑,促进新材料产业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延伸,建立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形成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为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港城、实现新时代的“后发先至”提供战略支撑。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创新引领与协同发展相结合
坚持“四个面向”,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围绕产业链优化创新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引领的产业升级版。构建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各区域各板块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联动发展格局,统筹创新资源建立大平台、大载体,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2. 坚持自主发展与开放融通相结合
围绕产业链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技术,优化材料的设计开发和生产制造工艺,加快实现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通过举办大型行业活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统筹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3.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以下游应用为出发点,强化产用结合,促进上下游协作配套,打通新材料供需瓶颈,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供应链供给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创新行业管理方式,加快产业化应用示范和初期市场培育,聚焦重点领域制定政策激励,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重点材料的示范应用。
4. 坚持产业集聚与绿色发展相结合
引导各区域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引导新材料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合理布局新材料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提升产业集聚度、创新资源集聚度,形成集聚效应。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降低新材料生产的能耗与排放,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重视新材料研发、生产和使用全过程的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定位
——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实现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和新材料“卡脖子”技术为主攻方向,聚焦“1”高、“2”先、“3”新+X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培育发展海洋新材料,拓展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其他新材料,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打造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重要支点。实现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自主化、先进石化材料规模化、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端化,在优势材料领域的关键环节实现赶超和领跑,在全省形成先发优势。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强链延链补链”,加快向产业上下游的延伸发展,努力形成有影响力的市场品牌,建成省内有影响力的产业高地。将海洋新材料打造成为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的“金字招牌”和特色亮点,形成全省海洋新材料的新增长极。全面推进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辐射带动全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省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支点。
——连云港市现代产业体系重要支撑。以应用为导向,按照“聚焦重点、形成规模、突破瓶颈、抢占高端”的总体思路,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新材料,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新材料产业在连云港市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新材料产业构筑连云港市现代产业体系之核、现代创新体系之核,成为连云港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再上新台阶,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到2025年,形成以开发区为主体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徐圩新区为主体发展先进石化材料,东海为主体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连云区为主体发展稀土、碳纤维及高端生物基等材料的总体布局,优势领域快速发展,集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形成4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力争突破800亿元,成为连云港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重要支点。
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培育百亿元以上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00家,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性好的骨干企业。
产业创新体系趋于完善。到2025年,建成3家左右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载体,布局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形成布局合理、体系完备的产业创新体系。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到2025年,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内竞争优势的新材料品种,优势领域和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2025年,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一批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支规模、结构、素质与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人才队伍。
三、打造现代化新材料产业发展动能
深度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围绕连云港市新材料优势基础,打造连云港市现代化新材料产业发展动能,围绕“1”高、“2”先、“3”新+X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卓越产业链锻造工程、区域产业优势厚植工程。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锻造新材料产业链长板,补齐产业链短板,充分延伸产业链条,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立足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培育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优势,全面推进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做大做强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3大支柱材料;重点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2大潜力材料;培育发展海洋新材料1大特色材料;拓展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打造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
加强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发,突破优势领域自主可控及转型升级的瓶颈,做大做强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领域,重点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培育发展海洋新材料,拓展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以“强链延链补链”加快向产业上下游的延伸发展,构建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建设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1. 做大做强三大支柱材料
(1)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围绕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领域,加强与东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校企合作,联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减轻或摆脱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鼓励龙头企业加快与应用单位联合开发各种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及成品,加快培育和扩大应用市场,形成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碳纤维产业基地。
碳纤维:重点优化PAN原丝提纯、连续聚合、纺丝等关键工艺,面向航空航天和高速列车,开展高强高模T1100级及以上、M50J级及以上碳纤维制备及量产技术研究,突破48K及以上大丝束碳纤维低成本制备技术,加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依托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试样试制与性能检测服务,重点推动三维编织、多轴向编织、六坐标缠绕等成型工艺的高端制品开发,推进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及轨道交通等领域应用。
聚酰亚胺纤维:以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为目标,开展面向航空航天、军工的高强高模S30级及以上聚酰亚胺纤维的千吨级量产技术研究,突破高耐热型纤维、差异化短切纤维的制备工艺,加强原液着色及纤维染色工艺研发,探索开发热塑型和热固型聚酰亚胺树脂、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等衍生产品。推进聚酰亚胺纤维在特种防护领域的应用。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面向国防军工需求,重点提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产能,优化冻胶纺丝工艺,突破超高强型、耐热型、抗蠕变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制备及量产技术,开展差异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研究,加强民用细旦纤维的研发,逐步推广应用至凉爽布等高端家纺及服装面料等领域。
(2)先进石化材料。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为目标,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在高端聚烯烃、热塑性特种聚酯、特种合成橡胶、聚酰胺等领域开展关键工艺、关键产品的研发,加快推进CO2捕集、回收、利用,加快可降解塑料等项目建设,打造一体化的石化新材料体系。
高端聚烯烃:以提高聚烯烃产品的附加值为目标,加强与南京工业大学、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发展乙烯聚合物、丙烯聚合物、乙烯和丙烯聚合物配套原料、C4聚合物等高端聚烯烃产品,开展聚烯烃主催化剂国产替代研究,加快聚乙烯热水管材及单丝料等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生产试验和性能评价,推进高性能聚烯烃的产业化发展。
热塑性特种聚酯:充分发挥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研发优势,重点深化PET的研究与产业化技术,积极承接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热塑性特种聚酯产品,重点研究PETG、PBT、PTT、PEN等产品,突破PETG关键原材料CHDM等技术瓶颈,扩大连云港市热塑性特种聚酯的产品体系。
特种合成橡胶:开展特种合成橡胶上游原料异戊二烯、环氧氯丙烷、丙烯酸及酯的规模化生产,加快下游异戊橡胶、氯醇橡胶、丙烯酸酯橡胶的工艺研发及生产,提升特种橡胶的耐低温性、耐臭氧性、电性能和弹性,促进特种合成橡胶在汽车配件、油田机械、电缆护套等领域的应用。
聚酰胺:重点突破聚酰胺关键中间体己二腈的技术瓶颈,实现低成本的规模化量产,发展尼龙6、尼龙66、尼龙1010等产品。联合国内在石化材料领域具有优势的高校院所开展尼龙46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制,争取实现国产替代。
(3)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围绕高纯石英材料、硅微粉、新型玻璃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转型升级开展技术攻关,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赶超和领跑,有效支撑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
高纯石英材料:围绕新型光源、太阳能光伏、光纤通信、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发展需求,联合国内相关高校院所,重点研发半导体用高纯石英材料,开拓半导体石英国际市场,推动石英材料国际半导体认证,实现高档石英材料的国产替代。开展合成石英的技术研发,抢占合成石英领域的制高点,着力突破掺杂石英管、石英棒等产品高端化的技术瓶颈。
硅微粉:面向高频高速覆铜板、高端芯片封装材料、3D打印材料、齿科材料等硅微粉的下游应用,加快自蔓延低温燃烧法、高温熔融喷射法、微乳液法等球形硅微粉制造工艺的研发与优化,重点研究硅微粉的防粘壁、防积碳、粒度调控等关键工艺,提升产品的球形度、球化率、磁性异物等关键指标。
新型玻璃及陶瓷材料:新型玻璃材料重点突破节能玻璃、光电玻璃等浮法玻璃的产业化技术,开展高端STN级电子工业用超薄浮法玻璃工艺的预研,推动新型玻璃产品附加值提升。陶瓷材料重点发展高致密度精密陶瓷材料和器件,发展石英陶瓷型芯、SiC蜂窝陶瓷、电子封装陶瓷基板等先进硅基陶瓷材料,拓展向冶金、化工、军工、环保、电子领域应用端延伸。
2. 重点提升两大潜力材料
(1)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以推进连云港市电子信息材料的自主可控为目标,围绕先进封装材料、5G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推进重点产品的应用示范,强化电子信息材料的供给能力,破解“无材可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局面。
先进封装材料:突破QFN、BGA、MUF等中高端封装材料的量产工艺技术。面向2.5D/3D封装、扇出型封装、AIP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开展以高端环氧模塑料为主体的先进封装材料配比的研究与试制,重点推进国产高端环氧塑封料在集成电路封测环节的应用示范,完善环氧模塑料应力的控制能力,提升与其他电子材料的应力匹配度。支持有条件企业开展金属封装材料、陶瓷封装材料的技术研究,完善先进封装材料体系。
5G材料:围绕连云港市在建高驰覆铜板项目,重点开展PCB高频高速覆铜板(PI膜材)材料的技术攻关,针对5G通信基站建设材料的供应短板问题,通过系列化项目招引,开展5G天线(LCP、MPI材料)、微波介质陶瓷材料、高稳定压电陶瓷、高导热及EMC材料、终端壳体材料等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新型显示材料:优化液晶显示器件与基础工艺集成技术,突破OLED材料性能及使用寿命提升的技术难点,开展OLED水氧阻隔膜等光学材料的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可卷绕印刷AMOLED,加强国产PI取向液、OCA胶黏剂等显示材料的质量优化与应用推广。
(2)新型能源材料。结合连云港市新型能源产业的发展需求,围绕光伏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前瞻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优化完善连云港市新型能源材料产业体系。
光伏材料:以突破高转换率低成本晶体硅的研发生产瓶颈为目标,优化冶金硅提纯、多晶硅提纯、单晶/多晶硅片加工与切割等关键环节的生产工艺,重点发展低成本多晶硅料、单晶硅片、多晶硅片等产品,加快光伏背板膜、EVA等光伏产业配套材料的研制。
锂离子电池材料:针对传统电池能量密度低、安全性差、使用寿命短等共性关键问题,强化锂离子电池材料全产业链的布局,重点研究高镍三元材料、锰酸锂、磷酸铁锂等新型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展人造石墨、硬/软碳、钛酸锂及新一代硅基负极材料的技术攻关,研究开发新型高温隔膜、高电压电解液、固体电解质、电解液溶剂,提升电解液添加剂的安全性、性能一致性与循环寿命。
3. 培育发展一个特色材料
海洋新材料。海洋新材料是连云港市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特色战略必争的领域,以培育发展海洋新材料特色亮点为导向,重点发展海洋风电材料、海工装备材料、高性能分离膜等海洋新材料,创建海洋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海底通讯材料、轻质高强深海探测材料等前瞻性方向的培育与引进,构筑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海洋风电材料:以适应我国海域和气候条件为目标,重点开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在海洋风电叶片领域低成本应用的技术研究,破解韧性差、形变量不足、耐磨性及止滑性不佳等问题,开展碳玻混合技术在超大风电叶片制造上的应用,优化碳纤/玻纤一体化混织工艺,完善海洋风电叶片的气动特性和轻量化结构。聚焦水下基础、塔架、机舱、叶片等风电关键部件,加快海洋风电材料防护技术的研究与试制,开发水下防腐混凝土、塔架有机/无机防腐涂层、叶片防腐胶衣及涂料等防护产品,促进海洋风电材料的产业链延伸。
海工装备材料:以耐海水海洋气候腐蚀、提升海底耐高压能力为目标,重点加强大壁厚半弦管、大规格无缝支撑管、钛合金油井管、X80级深海隔水管、大口径深海输送软管的开发及批量试制,完善SPU/GSPU保温、多层PP保温技术,突破深海管道重防腐涂料的应用瓶颈。面向高端船舶、海上钻井平台等重大海洋工程装备,加强海洋船舶防护涂料、海港工程防水材料的研究制造,着力突破腐蚀防护有机涂层及重防腐涂料的国产化技术瓶颈,开展高止裂厚钢板、高强度双相不锈钢宽厚板、船用殷瓦钢等海洋用钢的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展海洋用钛合金工程化技术的预研,培育连云港市海洋新材料重要增长极。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着力提升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纳滤膜等分离膜的原材料国产化进程与规模化生产能力,优化铸膜与涂膜工艺,调控聚酰胺的交联度和形貌结构,提高分离膜的渗透性与选择透过性,加快高性能分离膜在海洋环境污染处理中的规模化推广与应用。
4. 拓展发展其他新材料
(1)生物医用材料。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要、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各种疾病治疗和创伤修复的需求,发展医用诊断材料、医用包装材料、医用植入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发展医学成像与诊断用纳米材料、生物基可降解无纺布、组织诱导性生物医用材料、高分子材料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齿科材料、骨科材料、生物传感材料、高端介植入医用材料及器械,医用增材制造材料及其配套装备。
(2)稀土功能材料。面向电动汽车、轨道交通、风力发电、国防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建立稀土高效回收的智能化生产与管理模式,突破稀土回收利用的技术瓶颈,重点发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纯稀土化合物等,开发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工业脱硝、汽车尾气净化、石油化工用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等。
专栏 1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产业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关键设备、核心器件等“卡脖子”技术问题,引导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1. 探索项目攻关新形式。鼓励龙头企业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新材料产业联合创新体,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研究探索揭榜挂帅、定向择优、赛马争先、联合招标等新型项目组织形式,形成需求导向明确的协同攻关体系。深化与东华大学、江南大学、中科院宁波所、中国化纤协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联合攻关新机制。 2. 搭建技术攻关大平台。通过举办重大活动、论坛搭建技术攻关平台,提升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品牌影响力,做好展示交流、项目推介、招商引资和举办报告会、发布会、展览会等系列活动,搭建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交流平台,促进政、企、智、协多层面信息沟通,推动关键行业技术合作。积极举办中国(连云港)国际新材料技术大会等大型行业活动,努力打造成为长效性的品牌活动,提升产业知名度,助推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 |
(二)卓越产业链锻造工程
以提升连云港市新材料全产业链水平为主攻方向,推动新材料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协同化、高端化发展,着力锻造产业链长板,补齐产业链短板,充分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托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石化材料等优势领域产业链,加强招商引资,引进重大项目,打造“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带动上下游相关环节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整合、延长和优化,使之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特色鲜明、在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针对海洋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细分领域,重点引进代表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开展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推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
专栏 2 锻造卓越产业链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加快培育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碳纤维产业基地。着力完善“丙烯腈、聚丙烯腈等原料—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造—纺织、风电叶片、碳纤维自行车、碳芯电缆及军用设备应用”产业链,提高原材料的生产规模,提高高性能纤维产能,扩大高性能纤维在民用及航天军工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以国家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基地为核心,加大中复神鹰T1100级碳纤维的研发力度,实现T1100级碳纤维的产业化制备;鼓励支持奥神新材料开展高强高模聚酰亚胺长丝的产业化研究及聚酰亚胺纤维在特种防护面料上的集成应用;推进神特新材料差别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制造的技术升级,医用PE纤维和UD布的产业化制备。 园区载体:市开发区、徐圩新区、灌云县临港产业区、连云经济开发区板桥工业园、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 创新平台:国家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中复连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 在建项目:中复神鹰航空航天高性能碳纤维及原丝试验线、博韬丙纶新材料、赫尔兹高性能纤维树脂材料、鹏辰特种新材料50万吨/年芳烃分离与聚酰亚胺系列产品等。 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 以打造全国硅材料产业高地为目标,完善“石英砂、石英石、硅微粉等硅资源—球形硅微粉、高档石英玻璃、高纯晶体硅片等材料加工—电子封装材料、半导体材料、光伏材料、石英光纤材料”产业链,提高玻璃石英制品和电光源等照明产品生产规模,延伸发展集成电路组件、半导体芯片等高端产品。以省级东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基地为核心,重点加快联瑞球形硅微粉项目及太平洋石英二期产能扩大项目的建设,鼓励支持衡所华威研究制造面向FCCSP、SIP、WLP等高端芯片封装用环氧模塑料,推进晶海洋开展大尺寸多晶硅生产制造技术及工艺的升级改造。 园区载体:东海高新区、东海经济开发区、市开发区、连云港高新区。 创新平台:国家硅材料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 在建项目:太平洋石英二期、海格覆铜板专用复合硅微粉、圣天覆铜板专用硅微粉、德福石英器件、鼎奥石英、海力源高纯硅微粉项目等。 先进石化材料 打造全国规模大、品种全、科技水平高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完善“丙烯腈、苯酚、乙烯、聚乙烯等原材料—高性能橡胶及弹性体、高性能合成树脂和工程塑料、聚氨酯等材料—航空航天、纺织服饰、军用设备等产品”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化工新材料和化工产品,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徐圩新区为主体的石化产业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高端聚烯烃及其制品、热塑性特种聚酯、高端苯乙烯聚合物、特种橡胶、聚酰胺和聚酰亚胺等,研发生产丙烯腈、精对苯二甲酸、低密度聚乙烯、丁二烯等产品,加速推进盛虹炼化一体化、中化高端精细化工、卫星石化、斯尔邦丙烷等项目的建设进展。 园区载体: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连云经济开发区板桥工业园、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产业园、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柘汪临港产业区化工园区。 创新平台: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石化产业研究院等。 在建项目:斯尔邦二期丙烷、中化恒瑞新材料C3、中化圣奥化学聚合物添加剂(一期)、思派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弘达聚苯乙烯、卫星石化超塑新材料、佳化乙(烷)氧基化合物、赛科脂肪仲醇聚氧乙烯醚、金凌新材料、丰海丙烷综合利用项目等。 |
(三)区域产业优势厚植工程
对标国际先进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充分激发连云港市各区县主体的创新活力,明确各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引导其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建设路径和动力机制,厚植各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优势,加强协同耦合,坚持错位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合力推动连云港市构建现代化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打造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1. 高起点谋划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及技术领先优势,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通过明确发展重点、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创新驱动、推进军民融合、完善公共服务、加大政策支持等手段,加快推进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集群式发展、规模化应用,引领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碳纤维特色领域,发挥碳纤维原料供给、能源供应、服务配套等各方面多重优势,以重点项目为关键抓手,不断延伸、壮大产业链条,努力打造碳纤维产业基地。
2. 高标准建设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
围绕“大型化、一体化、高端化、精细化”的国际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建设,适时启动炼化一体化二期建设,积极构建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基础化工原料为特色的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产业结构。守牢石化产业绿色安全发展底线,推行高效率、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的绿色生产模式,加大对绿色低碳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加快园区、企业绿色化改造步伐,提高石化产业绿色化发展能力,打造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重要的增长引擎。
3. 高质量打造新材料产业转型示范区
围绕打造国际先进的硅材料制造基地、石英加工中心,加快技术迭代升级,聚焦光伏、半导体等硅材料产业高端方向,加强产业技术攻关,推进技术改造,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壮大企业集群,一手抓东海县本土企业培育,一手抓招强引优,全面推动企业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育,逐步建立集技术研发、质量工艺控制、加工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为一体的人才队伍,合力支撑东海县打造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4. 高容量拓展石化产业承载区
立足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完善石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产业园的产业拓展承载能力,高质量承接石化产业转移。发挥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产业园的后发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与徐圩港区、灌河港区、陈家港港区的联系,实现区域间的互补、联动和高效竞争,高效支撑连云港市打造高端石化产业集群。
专栏 3 厚植区域产业优势
1. 开发区—先发引领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取得实效,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功能膜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为主攻方向,不断强化上下游企业的协同配合,加快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取得实效,汇聚优质创新资源,营造良好发展生态,着力构建新材料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高地,引领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新地标建设。 2. 徐圩新区—增量提升区。立足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依托港口资源,发挥大型矿石码头、深水航道的优势,以“大型化、园区化、循环化、清洁化”为导向,推进炼化一体化等大型项目建设,优化基础石化结构,以炼油、乙烯、芳烃一体化为基础,多元化原料加工为补充,重点围绕烯烃、芳烃拉长增粗石化产业链,拓展精细化工和新型化工复合材料等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成为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3. 东海县—提质转型区。以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为抓手,围绕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高端方向,加强技术攻关,推进技术改造,推进硅材料产品迭代升级,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重点发展高纯石英材料、精密石英陶瓷、功能陶瓷、精细硅基粉体、石英玻璃器件、晶圆研磨抛光材料、碳硅复合材料、InP、SiC半导体材料等,研发生产节能玻璃、光电玻璃等新型浮法玻璃,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硅材料制造基地、世界石英加工中心,构建连云港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典范。 4. 灌南县、灌云县—对接承载区。对接承载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基地的发展需求,灌南县依托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积极打造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下游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及高端精细化学品;灌云县依托临港产业区化工产业园,积极开展化工新材料高端化深加工,重点发展高性能树脂、橡胶、高端化学助剂等化工新材料。 |
四、构建现代化新材料产业创新生态
(一)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行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引领、骨干企业为支撑、中小微企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矩阵,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能级。
1. 加快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围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一企一策”方式予以支持,引导企业通过并购、引进、参股等方式集聚高端资源,提高新材料产业链垂直整合度,培育一批技术引领型、市场主导型的“链主”企业。支持中复神鹰、联瑞新材、太平洋石英、斯尔邦石化等行业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大研发投入,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科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升级。
2. 推进骨干企业量质齐升。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集成支持力度,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推动上市融资、集聚配置各类创新资源,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贯彻落实全省“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含量高、配套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充分发挥其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升级的引领带动效应,塑造技术和市场的领先优势,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
3. 开展强链补链企业招引行动。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市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强链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强链补链行动,积极推进中复神鹰碳纤维新建项目以及航空航天高性能碳纤维及原丝试验线项目建设,支持企业扩大产能,壮大产业规模,加强下游企业合作招引,扩大国产碳纤维在风电、压力容器等领域的应用。围绕海洋风电材料、海工装备材料、高性能分离膜等海洋材料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薄弱环节,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进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在产业链各重点环节形成细化分工与互补,构建完整产业链合作生态,提升重点产业链竞争力。
(二)创新人才高地构筑行动
聚焦新材料自立自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集聚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引进一批产业发展紧缺的青年人才,培育一批适应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打造高质量的新材料人才队伍。
1. 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聚焦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深入实施“花果山英才计划”、“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依托江苏海洋大学、国家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引进产业高端人才。积极拓展引才渠道,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国内发达地区建设“人才飞地”,通过建设离岸创新基地、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柔性引进全球顶尖人才。
2. 加强青年人才引进和培育。扩大“海燕计划”覆盖范围,着力在重点材料领域引进一批急需紧缺的留学人才,对来连云港工作的留学人员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留学回国人员队伍。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推进双招双引,汇聚优秀人才来连创新创业。鼓励青年人才积极申报各类计划及基金项目,为青年科学人才攀登科学高峰提供保障。
3. 加强技能人才引进和培育。建立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机制,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共建产业学院,围绕石化产业发展需要定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持江苏海洋大学、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与龙头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三)创新载体体系提质行动
瞄准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构建覆盖研发、服务及孵化的连云港市新材料平台体系,完善创新平台的运行和共享机制,提升创新平台服务能级。
1. 提升科技研发平台层次。鼓励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创建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推进企业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一批新材料领域的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重大创新载体,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完善企业创新生态,推进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共享,提升现有研发机构的服务能力。
2. 提升科创平台服务水平。推进国家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全行业开展新产品试验试制、检测评价等服务。支持国家硅材料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省高性能纤维产品监督检验中心联合国内重点检测机构整合资源,提升硅材料、高性能纤维领域的检验检测能力和国际认可度,为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3. 提升“双创”载体孵化能力。围绕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依托江苏海洋大学和各领域龙头企业,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完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机制。支持企业内生孵化、平台开放孵化等新型孵化器建设,布局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
(四)新产品初期市场培育行动
围绕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积极推进重点新材料产品的试点示范,支持连云港市新材料生产企业面向应用需求研发新材料,拓展市场空间,激发市场活力。
1. 开展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围绕全省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连云港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需求,针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聚酰亚胺及复合材料、高端环氧模塑料、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化条件完备的新材料品种,组织开展应用示范。支持重点新材料企业新产品进入国家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鼓励本土企业主动采购新材料企业产品,推进“首批次”应用,激活下游行业对新材料产品的有效需求,推动新材料与终端产品协同联动。
2. 开展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保险补偿。鼓励保险公司创新险种,对在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中的连云港市本地新材料产品的应用推广提供质量、责任等风险承保。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利用保险补偿机制支持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降低下游用户使用风险,突破材料“不敢用、不好用”瓶颈。
3. 开展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在石化、医药、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依托连云港市新材料龙头企业和下游用户,建立面向全省的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重点针对下游用户的产品应用开展新材料工艺与应用技术开发,完善材料全尺寸考核、服役环境下性能评价及应用示范线等配套条件,实现材料与终端产品同步设计、系统验证、批量应用与供货等多环节协同促进。
(五)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行动
围绕新材料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系统部署,推进一批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产业化,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格局。
1. 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深化与东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在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共建、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积极推进高校科研成果在连云港市转化落地。深入实施科技副总项目,支持高校院所人才与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推动核心成果在本地转化。
2. 建立成果转移转化功能平台。聚焦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功能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础性支撑。依托国家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硅材料国家级检验中心和江苏省高性能纤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延伸服务功能,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和成果转化提升工程。支持跨区域合作建设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加快长三角城市间的技术转移转化合作,依托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载体对接先进技术项目,承接高端技术的转移。
3. 强化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依托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连云港分中心,加快提升高端创新成果集聚、供给侧需求侧对接和全链条一站式服务能力,实现线上技术产权交易、大数据分析等专业化服务。推进科技成果与资本、技术、需求有效对接,完善技术转移转化交易服务体系。支持建设技术咨询、技术评估、产权交易、技术市场、科技融资等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科技创新成果推介、管理、经营、评估、投资等服务,加速新材料领域创新成果转化。
(六)知识产权与质量标准提升行动
围绕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鼓励新材料研发的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开展协同应用试点示范,完善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机制。
1. 加强新材料专利布局。鼓励企业开展原始创新,围绕新材料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装备等开展攻关,产出一批高质量发明专利。支持新材料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加强知识产权储备运营,围绕前瞻性技术抢先进行专利布局。
2. 提升新材料产品质量水平。聚焦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优势技术领域,以支持重大战略产品研发及应用为牵引,强化高质量的新材料产品供给。支持新材料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品认证推广力度,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树立行业品牌。支持企业积极申报专精特新产品,提升新材料产品核心竞争力。
3. 鼓励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紧跟新材料国际标准化动态,引导新材料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制定企业标准,鼓励龙头企业主导和参与制定、修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动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提高新材料领域标准影响力。
(七)科技与金融融合支撑行动
优化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积极发挥各级重大专项与金融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资本协同解决新材料企业融资问题,促进金融与科技、产业、经济深度融合。
1. 推进设立新材料产业基金。充分发挥市科技创业基金、市工投集团产业基金的作用,协助新材料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大早期风险基金投入,助力初创型科技企业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做好上市工作。支持发展各类新材料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引导基金、风险补贴、跟投机制等市场化方式建立涵盖初创、成长、发展等阶段的资金扶持体系,以基金助力新材料产业结构优化。
2. 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完善银行信贷、股票债券、证券期货、保险信托、风险投资等金融支持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首投、首贷、首保”科技金融投融资体系,深入开展“科技金融进孵化器行动”。以财政资金为导向,采取政府补助、贴息、以奖代补、拨改投等多种形式,引导银行、国企、民企等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创新投贷联动机制,鼓励创业投资类机构与银行合作开展企业融资对接会、创投大会等投贷联动活动,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3. 创新融资服务模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丰富各阶段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中长期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项目投资、并购重组。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完善风险补偿和信用担保机制,不断扩大知识产权融资受益面。支持有条件的新材料优质企业发行私募债券,以市场化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办公室的工作职能,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统筹,加强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与科技、财税、金融、商贸等政策协调配合,强化各部门专项资金协同,推动解决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目标责任制,强化协作,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全力推进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政策保障
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项目建设。进一步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制定出台鼓励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重点领域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设立新材料产业子基金。
(三)加强统计监测
加强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统计监测,规范行业分类和行业代码,逐步建立符合新材料发展特征的统计分类目录与体系,科学统计新材料产业数据。建立新材料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针对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重点领域定期进行跟踪监测,形成统计监测报告。
(四)营造创新氛围
鼓励企业创新创业,加快建立以质量、绩效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新材料领域原创成果的奖励,着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级科技创业大赛,对获奖团队进行资金补助,鼓励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优先进行融资支持。
(五)强化评估考核
建立健全规划监测评估机制,推动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工作。加强考核力度,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将新材料产业发展纳入市对县区的考核,突出对园区的考核,对产业重大项目的考核,确保规划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