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常州市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5-15

政策级别:市级

发文部门: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政策主题:引导扶持

点赞

收藏

转发

关于印发《常州市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的通知

常科发〔2023〕65号

各辖(市)区科技局,常州经开区科技金融局:

现将《常州市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各地在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动态、好的经验和意见建议,请及时报送至市科技局。

 

常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5月5日  

(此件主动公开)

 

常州市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根据《常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现就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制定如下三年行动计划。

一、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聚焦“国际化制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围绕我市创新型产业的发展需求,构建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的科技服务业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助力“532”发展战略和新能源之都建设。

(二)总体思路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建设高质量创新创业平台,培育科技服务业骨干机构,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科技服务业大市场,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初及最后一公里,为长三角创新中轴与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科技服务资源潜力充分释放,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符合我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市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基地5家,规上科技服务业机构数量达700家,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450亿元,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达10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创新源头供给

1. 大力构建实验室体系,抢占应用基础研究制高点。举全市之力服务和保障龙城实验室建设,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开展技术攻关,解决行业基础研究关键共性难题。支持光伏科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组工作,在光伏组件研发和光电转化效率提高方面形成新突破。

2. 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体系,打造关键技术研发新高地。全力服务碳纤维、清洁能源材料、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瞄准“卡脖子”技术组织团队协作攻关,为新材料、动力电池、工程安全等产业发展提供支撑。面向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布局多层级技术创新中心体系。

3. 完善新型研发机构体系,培育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支持江苏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向集“研发、转化、孵化、服务、产业、资本”等功能于一体的方向发展。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新型研发机构50家左右。

(二)建设高能级科技创业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4. 布局一批科创综合体、人才综合体,加速推动“科产城人”融合发展。优化提升中以国际创新村、科教城创研港等一批综合体,以“六度空间”理念,构建全链式科技创新创业孵育平台,引导科技创新资源要素从横向松散型布局向垂直紧凑型聚合转变。到2025年,累计建成科创综合体、人才综合体12家左右。

5. 建设一批高质量创业平台,促进双创载体提档升级。强化创业载体提档升级政策、继续实施全市创业孵化载体绩效评价,引导各阶段、各类创业载体运营机构提升孵化能力。进一步强韧区域孵化链条,每年新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等科技创业平台超20家,其中省级以上超10家。

6. 建设一批众创社区,持续提升载体孵化水平。以专业化众创空间为核心平台,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宜创宜业宜居兼具为建设导向,重点培育和打造12家左右“创新资源富集、创业服务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人居环境适宜、管理体制科学”的众创社区,涵养高品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

(三)打造高层次科技服务平台,赋能区域创新发展

7. 大力发展检验检测平台。推进中欧检验检测国际合作产业园等园区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的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体系。鼓励认证机构和平台研发高于行业通用标准的高端品质认证,获得更高层级的认证资格,助力我市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

8. 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等交易经纪服务,拓展知识产权投融资、保险、证券化、信托、担保等增值服务,畅通知识产权的交易流转。进一步发挥常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作用,拓宽“专利审查高速路”。

9. 提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水平。建设由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投入,以研究开发产业共性技术,服务中小企业为主要方向,市场化运作的高新技术公共技术平台。加强数字孪生、数字伴生、数字原生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面向数字城市、数字经济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数字技术服务平台。

(四)培育骨干科技服务业机构,持续优化创新服务

10. 推进科技服务业机构国际化进程。支持全球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在我市设立功能总部、地区总部或独立法人机构,鼓励我市单位赴海外设立科技服务机构,带动国际高端科创资源在我市的汇聚融通。到2025年,累计引进10家以上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业机构,累计赴海外建设离岸创新中心45家以上。

11. 实施头雁机构培育工程。建立分级分档的培育机制,支持培育对象开展服务工具、模式和产品创新,牵头或参与制定行业服务标准体系,创建区域服务品牌,稳步做大做强,引领行业发展。到2025年,全市规上科技服务业机构达700家,营业收入达1000亿元。

12. 完善上下游科技服务配套。聚焦产业需求,围绕创新链部署服务链,引育一批专业咨询、技术服务、资质论证等机构,为我市创新型产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全过程服务。鼓励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企业有经验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服务业机构,促进中小微机构不断涌现。

(五)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科技服务业大市场

13. 建设科技服务业协作网。完善和扩大大型仪器协作网的服务范围和区域,并进一步构建由高校院所、平台机构、企业用户共同参与的科技服务业协作网络,联动提供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整体性解决方案等科技服务,为我市科技型企业提供最大程度的便捷便利。

14. 引导和规范市场秩序。鼓励科技服务业从业机构制定企业和行业标准,并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服务规范化程度。实施红黑榜制度,每年选取行业中服务规范、业绩突出、群众反映良好的机构予以通报表扬。完善科技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为各类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大环境。

15. 建立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市场。在省技术交易市场的框架下,加快区域分中心、行业分中心、工作站体系建设,开展线上线下技术交易活动。到2025年底,建成省技术交易市场区域分中心1家、行业分中心或工作站5家以上,培育30家以上示范技术转移机构,全市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450亿元。

(六)强化保障和支撑,营造科技服务业发展良好生态

16. 成立科技服务业联盟。组建由供给、需求等多方参加的科技服务业联盟,构建共生共荣的生态圈。发挥从业机构的竞争、合作和互补作用,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完善联动机制,为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发挥原创力、协同力和影响力。

17. 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持续完善行政和司法两种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保护模式,加强对科技服务过程中科技成果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强化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不断完善适应新形势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护航区域创新发展。

18. 壮大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落实创新政策2.0版,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服务业人才和团队到我市创新创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培养科技服务业专业人才。到2025年挂靠我市相关技术转移机构的技术经理人200人以上,全市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达80000人。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

继续完善以科教城为核心,国家高新区、“两湖创新区”为重点,各科技产业园区为补充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格局,推动科技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基地。建设科技咨询智库,为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等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大政策扶持

集成科技计划、创新政策、税收优惠等支持途径,支持科技服务业机构发展。并探索通过服务外包等途径,将部分非涉密的评价评估、社会调查、平台建设等工作,委托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业机构承担。努力发掘和提供更多应用场景,每年选取部分典型场景进行示范推广。

(三)优化统计体系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业统计制度,完善指标体系,优化统计方法,强化分析研究,定期发布统计监测结果,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态势。编制科技服务业发展白皮书,展示发展成效,引导科技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开展监督评估

将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纳入科技创新考核体系,开展年度科技服务业考核评价工作。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推动科技服务业业态的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服务业典型案例的宣传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