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为企业提供最新通知公告

省工信厅出台若干举措进一步加强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苏工信服建〔2023〕347号

各设区市工信局,厅机关各处室(局)、有关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的通知》(苏办发〔2023〕15号),进一步健全完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1650”产业体系壮大和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环境,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紧贴“1650”产业体系发展特点和企业服务需求,通过夯实基层基础、优化整合资源、增强服务能力、完善评估机制等推动企业公共服务增量扩面、“1650”产业服务提质增效,逐步构建起纵向联通、横向协同、优质高效的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助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1650”产业体系和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做强做优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基地),省、市、县三级工业和信息化公共服务机构更加充实完善,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市、县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80%以上;线上线下实现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政策直享、诉求直办、服务直达的服务模式,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工业和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力争通过3-5年努力,聚焦政策信息、技术创新、智改数转、投资融资、引才育才、市场开拓等重点方向,在全省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1650”产业服务体系。产业服务资源有效整合、服务机构功能更加完备、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显著提升,“1650”产业服务体系成为我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产业链建设的重要支撑、有力保障和赋能载体。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全省“一网四库三级机构”公共服务体系

1、建设企业服务“一张网”。依托“数字工信”平台,加快建立贯通省、市、县三级公共服务机构的全省企业服务一张网,加强涉企信息和公共服务资源归集共享,推动服务模式从单向供给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政策推送、资源聚能、供需对接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逐步实现省、市、县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

2、建立服务资源“四个库”。一是建立“优质企业库”,全面收录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制造业领航企业等优质企业相关信息,切实掌握重点企业的技术、产品情况和行业、空间分布情况,促进服务资源高效配置。二是建立“惠企政策库”,收录汇集国家和省级支持产业、企业发展的各类法律政策,实现分类查询、智能匹配、精准推送,推动惠企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三是建立“优质服务机构库”。完善入库、出库标准,依据服务能力、制度建设、服务质量、服务满意度等对入库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监测评价,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切实提高协同服务、精准服务、智慧服务能力,帮助企业方便、快捷地“找机构”“找服务”。四是建立服务产品案例库。按照不同行业、服务内容、企业类型等维度,进行标准化服务产品和专业化服务案例分类展示。

3、健全三级公共服务机构。可通过新设、重组、政府委托

或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各级公共服务机构在工信部门统一领导和业务指导下围绕中小企业共性、基础性服务需求,重点做好政策信息、诉求响应、权益保护等公共服务。省级公共服务机构发挥中心枢纽作用,负责全省企业政策和服务诉求上传下达,实现与国家机构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赋能市级公共服务机构;市级公共服务机构发挥关键节点作用,负责本市企业政策和服务诉求上传下达,实现与省级机构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赋能县级公共服务机构;县级公共服务机构发挥“窗口作用”,负责本县企业政策和服务诉求上传下达,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服务力量与服务资源下沉。

(二)构建四链融合的“1650”产业服务体系

围绕强链补链延链,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1650”产业服务体系,通过聚力实施六大重点服务,有效缓解产业发展资源要素瓶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关键环节配套能力。

1、聚力政策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产业研究院、专家委员会、行业协会(商会)、学会、产业联盟等各类智库和社会组织作用,通过线上精准推送产(行)业政策资讯、线下开展惠企政策宣贯、举办产业发展论坛(大会)等多种服务方式,助推企业及时了解掌握产业政策导向和前沿技术方向,提高政策知晓度和惠及面。

2、聚力技术创新服务。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作用,优化提升集群(链)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建立技术专家协作服务机制。分集群、产业链收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瓶颈问题和具体需求,组织行业专家开展现场诊断、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活动,帮助企业弥补短板。二是提供高效研发创新服务。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集群化发展需求,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研院所等研发类平台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组建战略合作或联合实验室,提供从技术研发、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等全链条的“一站式”创新公共服务。三是拓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积极引入培育研发型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信息型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仿真设计、技术转化加工、产品样机制造、模拟试验、测试检测等各类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个性化技术服务需求。四是强化精准知识产权服务。根据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需求,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知识产权协同运营联合体,组织专业服务机构提供知识产权政策宣贯、规划布局、咨询培训、权利维护、成果转化等覆盖从创造到运用、保护、管理的集成式全周期服务,切实为集群(链)上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3、聚力智改数转服务。加强省智改数转服务商资源池建设,

围绕智能装备、网络、标识、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系统解决方案等七类服务商,为产业链企业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在进一步加强推动企业线上评估、免费诊断工作的基础上,征集和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改数转典型案例,总结提炼转型模式和经验,分集群、分产业链组织开展智改数转活动,推广一批适用不同场景的优秀解决方案。

4、聚力投资融资服务。进一步优化政银企合作模式,加强与银行、保险、风投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对链上企业提供融资需求调研、融资对接、金融咨询等服务。针对集群不同特点,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产业链专属投融资产品,支持设立产业链发展基金,提升金融服务企业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实施全省重点产业链优质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开展“路演环省行”“政府投资基金园区行”等活动,为企业直接融资搭建对接合作平台。

5、聚力人才引育服务。聚焦重点产业链绘制产业人才图谱,动态掌握重点产业关键领域人才底数和需求情况,鼓励专业人才服务机构按照相关需求,面向“高精尖缺”方向帮助企业培育引进各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深化产才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供需两端高效、精准对接,为企业提供人才招引、培训研修等全方位的人才服务。巩固优化“英才名匠”培育体系,加快建设高层次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服务载体,重点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打造产业科技创新“新高地”提供人才支撑。

6、聚力市场开拓服务。一是促进产业链高效精准对接。充

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科研院所、平台企业等单位作用,通过市场化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加强产品、技术供需对接,引导链主企业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布采购需求,向配套中小企业提供共享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加强对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支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二是助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大型综合性、专业性展会,为企业搭建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平台。探索建设“1650”产业海外服务体系,联合金融机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为出海企业提供跨境撮合、法律政策咨询、出口保险、案件应对等服务,帮助出海企业防范和应对潜在的政治经济和投资经营风险,维护企业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三)培育壮大优质服务主体。围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支持优质服务机构做优做强,高标准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创新支持、融资促进、管理提升等方面的普惠型服务。围绕“1650”产业体系服务建设,紧贴集群(链)上企业服务需求,聚焦六大重点服务方向,建立产业服务机构资源池,将一批服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服务成效好、企业口碑佳的集群促进组织、制造业创新中心、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纳入“1650”产业服务机构资源池,加大政策扶持和业务指导。每年按服务功能分类遴选公布一批优秀服务机构,并将其服务产品汇编发放推送给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全面优化提升我省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效。

(四)做优做精特色服务品牌。充分发挥相关服务机构专业

优势,省级层面持续做优做精“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中小企业服务月、三走进公益服务行、“创客中国”创业创新大赛、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公共服务品牌活动。引导服务机构深挖需求,创新方式,为每个集群(链)打造一个在供需对接、协同创新、专业展会、技术论坛等方面参与度高、影响力强的的产业服务品牌活动。鼓励市县结合当地产(行)业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培育区域特色服务品牌。

(五)建立公共服务评估问效机制。一是强化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推进建立标准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奖惩结合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机制,组织专家或第三方机构对服务机构服务情况进行评估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有关政策支持、评优推荐、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利用调研走访和现代化信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畅通企业服务评价和投诉渠道,建立健全企业对服务的跟踪反馈机制。二是开展区域服务体系建设评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统筹推进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各市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评估指导,并争取将其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考核内容。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工信部门要将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构建“1650”产业体系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统筹协调、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强化省、市、县上下联动、定期沟通、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工业和信息化服务持续深入开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多措并举鼓励公共服务机构扩大服务覆盖面、降低服务成本,提升专业化服务机构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质效。优化调整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和使用方式,对助推企业发展的普惠性公共服务,根据公共服务机构绩效考核评估结果给予奖励;对助推“1650”产业体系发展的精准化、专业化服务,根据产业链重点服务项目,采取事前支持或事后奖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支持。

(三)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现场会、研讨会、信息通报、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及时总结推广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培育亮点服务品牌。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途径,宣传推介工业和信息化服务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和先进典型,选树一批优秀服务工作者和服务机构,不断提升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社会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服务“1650”产业体系的良好氛围。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