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为企业提供最新通知公告

借智APEC中小企业工商论坛,管窥苏企成长之路

培植“主力军”,前路艰且行

中小企业贡献了国内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未来,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12月14日-15日,由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等共同主办的2020年APEC中小企业工商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国内外的智库们为“主力军”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受邀全程参会,从一场场论坛中,管窥新格局下如何优化中小企业发展营商环境、重构中小企业转型增长新动能,为江苏中小企业寻觅出路。

国内外供需萎缩,

与中小企业共克时艰

“当前中国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稳定恢复,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好转,1-10月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同比增长了5.7%,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在15日举行的主论坛上,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通过视频发布的一组亮眼数据,再次引发线上国内外嘉宾的瞩目。

尽管战“疫”有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明显回暖,但另一个严峻现实是: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外供需两端均出现萎缩,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

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分析说,从全球维度看,全球产业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对中国的中小企业市场需求仍有负面影响,贸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逆流持续对中小企业发展构成巨大挑战。从国内形势看,中小企业大多分布在传统产业和价值链中低端,普遍存在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抵御外部风险能力较弱等情况,中小企业韧性仍不足。

“但疫情也促生出不少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孕育出一批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业转型和创新。”王江平认为,这说明只要中小企业发展、活跃起来,创建需求、拉动消费,就能够不断地培育和催生新的动力。

为与中小企业共克时艰,肖亚庆倡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分享数字抗疫和经济恢复经验;维护自由贸易体系,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拓宽中小企业合作领域,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记者观察:2014年,APEC中小企业工商论坛曾落地南京,六年过去,中小企业发展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截至去年底,全省中小企业总数突破300万家,是经济发展绝对的“主力军”。

但相比大企业,中小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成本敏感度高。据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企业生态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江苏中小企业景气指数”评价报告,今年江苏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为103.7,与2019年相比大幅下降8.6,说明上半年疫情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冲击。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支持、服务、尊重民营及中小企业的良好氛围,齐心协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将是我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变的路径。只有树好“航标”、辟好“航路”,才能让中小企业吃下“定心丸”,后顾无忧地斩浪前行。

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为创新提供“生命之氧”

那么,面对新形势,完善扶持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健全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该从何处着手?

“通过构建优化区域发展营商环境,帮助中小企业健康向好发展,是解决经济低迷,实现复苏发展的应变之道。”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利华在一场分论坛上表示。

中国的战“疫”实践就是最好的例证。今年以来,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融资支持、创新支持、数字化赋能等政策措施,拉动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7%。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周健直言,根据该中心对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评估,尽管中小企业的满意度及发展信心不断提升,但融资难、融资贵,招人难、留人难等“顽疾”依旧难以根除,需要持久施策。

“疫情给中小企业带来严峻挑战,但也带来机遇,促使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乐观地表示,未来,通过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营商环境,可促进中小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其在智慧城市、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数字简评等领域“掘金”,也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记者观察:作为增就业、稳市场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全面复苏的关键。早在今年2月,我省就率先出台“中小企业22条”,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申国平介绍,为让惠企政策应知尽知,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光发布国家和省级涉企政策的原创解读就达300多条,帮助中小企业稳定信心、复工复产、渡过难关。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只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才能真正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对标新要求,我省还需在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健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整合资源,持续为中小企业构建创新发展的生态体系。

畅通产业循环,

促大中小企业融通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经济形势因疫情而不确定的背景下,产业链稳定、让中小企业有的放矢嵌入产业链循环,才是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关键举措正是促进大中小企业加快融通。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我国取得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重大成果,正因为我们保住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这就保住了市场、就业和生产力”。

按照国际标准划分,工业分为41个大类、191个中类、520余个小类,全球范围内大中小门类齐全的国家只有中国。中国经济韧性强,就强在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上。另一个比较优势是我们有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在姚景源看来,做强产业链和挖掘内需市场潜力,中小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牵引,以“大”带“小”。

以阿里巴巴贸易平台为例,目前已有6800万活跃的中小企业,交易场景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C2M模式构建的“淘宝特价版”打开产业代工厂直面零售的新通路,帮助1000个工厂实现过亿产值。

“惠普有78%的商用业务来自于中小企业市场。”惠普全球副总裁金卫东表示,只有从研发、生产到流通的整个环节,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多业务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才能通过助力中小企业,实现协同创新发展。

记者观察:放眼全国,不少城市正在平台化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比如,杭州支持龙头企业发挥专业人才、设备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建设开放式产业创新平台,实现与中小企业多维度、多触点的创新能力共享、创新成果转化和品牌的协同。

客观来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之间必然面临剧烈冲突。因此,只有改变短期的利益博弈关系,打通资产吞吐、财富变现的通道,才会有更多的企业和人才愿意加入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去,激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

难题看似难解,但我们期待频频勇涉改革深水区、善抓改革窗口期的江苏,通过长期共建共享体制机制的设计,多方协同做大蛋糕,率先走出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标杆。

本报记者 付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