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3年南京市城乡建设计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1-19

政策级别:市级

发文部门:南京市人民政府

政策主题:引导扶持

点赞

收藏

转发

关于2023年南京市城乡建设计划的通知

宁政发〔2023〕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政府同意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拟定的《2023年南京市城乡建设计划》,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23年1月19日

2023年南京市城乡建设计划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3年1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根据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十四五”城乡建设规划和实际发展需要,现制定2023年南京市城乡建设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握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定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构建承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保护山水城林的生态本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特色,不断推动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贡献城建力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集约。贯彻落实市域战略功能布局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统筹江南江北、老城新城、城镇乡村协调发展,统筹存量更新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之路。

(二)坚持有效投资。积极应对疫情和复杂多变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进一步强化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切实提升城建领域投资效益,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平稳向好的内生动力。

(三)坚持城建惠民。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听民声、解民忧、暖民心,加快补齐居住环境、交通出行、生活配套等领域短板弱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坚持安全发展。树牢韧性城市建设目标,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有效增强安全生产、要素保供和防灾减灾能力,防范化解“城市病”,不断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动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扣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交通强国示范市定位,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强化长三角城市群战略支点功能。

1.铁路建设。基本完成南沿江铁路南京段建设,续建宁淮城际、北沿江高铁、宁芜铁路扩能改造等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南京北站、上元门过江通道,持续完善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络。

2.轨道交通建设。聚焦重点,加快实施宁扬、宁滁、宁马等3条市域(郊)铁路建设,着力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稳步推进3号线三期、4号线二期等8条地铁线路施工,加密市域轨道交通线网,提升群众出行便利度。

3.公路建设。续建宁滁高速、356省道浦口段、338省道雨花台区段改扩建、126省道改扩建、机场高速秣陵互通等工程,启动实施宁盐高速、绕越高速窦村互通等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市域高快速公路网络。

4.过江通道建设。续建仙新路、建宁西路、龙潭等3条过江通道,进一步加强江南、江北双主城交通连接。

5.农村公路建设。完成120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建成175公里乡村对外道路,完成82公里农路安全防护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二)生态环境建设。深入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三年示范任务,重点聚焦雨污分流、污水收集处理、园林绿化等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南京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擦亮城市“山水城林”生态底色。

1.雨污分流系统建设。聚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完成内秦淮河东段等9个片区雨污分流清疏修缮项目扫尾,全力推进外秦淮河糖坊廊片区等5个新建雨污分流工程,确保按期保质完成整改任务。

2.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完成龙袍新城污水处理厂、江心洲污水二通道(穿夹江段)等建设工程,续建高淳国邦污水处理厂三期项目,持续开展铁北、城北、城东、江心洲等污水系统管网排查整治,加快推进紫金山区域污水系统提升,进一步提高市域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3.绿地绿道体系建设。持续构建“滨江岸线—明外郭—秦淮新河”环城绿廊,实施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秦淮段二期、上元门观江平台等工程建设。围绕内秦淮河、运粮河、幸福河等河湖水系打造滨水绿道,对玄武湖、中山陵、幕燕滨江、清凉山、国防园等一批市属公园景区进行改造提升,对鼓楼广场、南京站、南京南站等重要节点和片区开展设施维修和绿化整治,打造一批街旁绿地、口袋公园、慢行绿道,构建“点、带、廊、片”有机结合的绿色空间。

4.河道水环境整治。实施玄武湖、内外秦淮河、珍珠河等15个水环境治理项目,巩固河湖水质,打造幸福河湖。

5.环卫设施建设。基本建成江南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期、轿子山有机废弃物处理场封场工程,加快秦淮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栖霞区垃圾分类贮存分拣中心、雨花台区西善桥中转站迁建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市、区两级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将群众安居乐业和城市平稳运行放在首位,进一步完善市政路网体系,强化自来水、燃气、公交等公共服务承载保供水平,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能力。

1.市政道路维修改造。对市级管养的9条隧道、8座高架桥梁和5条道路开展病害治理,完成53座桥梁安全防护设施改造,同步实施18条区级道路设施大修,保障设施安全运行,提高出行舒适度。

2.强化保供设施建设。新改建供水管网75公里,新建燃气管道100公里,改造主城老旧燃气管道28公里,完成老旧小区燃气管道更新改造221公里,完成4万户液化气用户“安心管”升级,守牢民生安全底线。

3.市政道路建设。加快建宁西路过江通道江南连接线、惠民大道综合改造、机场二通道等快速路项目建设,打通文枢西路西延、绿都大道等跨区断头路,着力推动凤集大道、新亭大街、岱山中路北延等主次干路建设,持续开展小微堵点综合改造,提升城市路网可达性和畅达性。有序推进一批新城新区、保障房片区、收储地块周边市政道路工程,为片区建设拉开框架。

4.公厕新改建。持续推动“公厕革命”,新改建城镇公厕23座,农村公厕10座,对一批公厕进行大修,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5.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江北新区中心区地下空间建设,实施月苑、安德门等人防工程和一批社会公共停车场项目,完成主城第三批公交站点服务设施升级改造,提升静态交通服务水平。

(四)城市更新。坚持把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把握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机遇,积极创新更新模式、探索更新路径,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活力。

1.成片推动城市更新。以秦淮区为示范引领,加大片区更新改造力度,系统梳理、分级分类、创新模式,成片推进荷花塘、石榴新村、小松涛巷、浦口火车站等更新改造项目,推动中心城区产业升级、环境改善。

2.干道和街巷环境整治。以道路为载体,推动整治成效向片区内部延伸,实施石头城、姜家园路、蓝旗街、卫巷等干道街巷环境整治,开展朝天宫、南湖、河西大街等片区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环境水平和城市形象。

3.历史文化保护。实施南京城墙东水关至武定门段、解放门至玄武门段修缮工程,对甘熙宅第、朝天宫、江宁织造博物馆等文保建筑开展保护修缮,不断厚植城市文化底蕴。

4.小型城市客厅建设。完成20处“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设置,服务构建15分钟市民文化生活圈。

(五)安居保障建设。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不断满足市民合理住房和条件改善需求,确保群众安居、宜居,增强城市人口集聚承载能力。

1.老旧小区改造。结合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完成玄武区高楼门7—15号、秦淮区仙鹤里等72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提升小区环境品质。

2.保障房建设。统筹存量去化和新增需求,全市基本建成保障房380万平方米,重点加快绿洲、百水、孟北等市级保障房项目推进,以创新举措进一步打开安居保障工作新局面。

3.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采取市场化与政府主导相结合的方式,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万套(间),重点满足新市民、年轻人住房需求。

4.危旧房改造。统筹采取“留、改、拆”等多种治理方式,完成新增37栋在册危旧房屋改造任务。

5.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完成1218户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任务,对各区农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情况进行质检核查。

(六)城乡建设管理。重点推进国家和省、市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贯彻落实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要求,进一步提升建设行业管理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管理能效。

1.国家和省、市试点示范工作。持续推进省级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绿色建筑、无障碍设施、智能建造、建筑产业现代化等试点示范项目,扎实开展“城市体检”、城建基础设施普查有关工作,积极筹备住建部“无障碍城市”试点示范城市申报。

2.城建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南京市智慧城建信息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南京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重点开展燃气、内涝、地下管线等8大应用场景建设,不断提升城建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3.建设行业管理。开展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成效评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扶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本地建筑业企业增产创收、做大做强。扎实做好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城建项目储备管理等行业管理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充分发挥市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推进办公室统筹推进作用,强化任务分解、分级调度、问题清单、跟踪督办等运行机制,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市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项目审批、规划用地、环评稳评、涉军涉铁、文物考古等方面,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强化问题协调推进,严格开展考核监督。各区、各板块、各建设单位要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倒排时序、责任到人,加大专业化人员力量和施工力量投入,将项目推进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保障项目早日形成投资量、实物量。

(二)拓展融资渠道,强化要素保障。积极创新城建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多元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紧跟国家政策导向,不断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资金、政策支持。积极谋划存量资产盘活,探索以REITs、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共建共赢的城建发展新格局。加强各级项目资金管理,严格依据工程进展和合同约定,做好工程款拨付工作,保障项目有序推进,有效杜绝民工工资拖欠行为。

(三)强化精细组织,建设精品工程。坚持将精细化理念贯穿建设管理全流程。加强工程方案论证比选,追求高起点、高品质设计,有效节约工程投资,注重地上地下、水下岸上、平面立面等各个施工环节的有效整合,统筹好各专业项目建设时序,确保建设效果连线成片,避免重复建设。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狠抓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强化科学组织和现场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对群众生活和城市运行的影响,打造人民满意的精品工程。

(四)坚持舆论引导,强化宣传保障。高度重视社会舆论对城建项目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融媒体等平台,加强建设成果宣传展示,切实做好城建宣传工作。加强重大项目决策信息公开,健全政府、群众、媒体、专家共同参与的全方位互动机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保障群众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营造全社会关心城市发展、支持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