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功能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各有关部门(单位):
现将《扬州市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扬州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4月18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要求,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道路,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建设产业科创名城和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重点实施中小企业梯队成长、创新能力提升、质量品牌标准培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两个市场开拓、平台载体支撑、人才队伍建设、财税金融促进等9个专项行动,加快培育壮大在细分领域稳居前列、在产业链中不可替代、在价值链上位于中高端的专精特新企业梯队,为推动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筑牢新发展格局安全底线提供重要支撑。
二、行动目标
着力构建“十百千”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梯队,到2024年力争全市创成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5家左右,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150家以上,带动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超过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年均开票销售增速高于规模工业年均增速5个百分点,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数量稳步增长,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环节,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中小企业梯队成长行动
1、深化千企升级入库培育。围绕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聚焦“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发展方向,对照国家和省专精特新企业评价标准,制定我市专精特新企业认定与培育办法,建立专精特新企业跨部门名单共享、监测评估机制,加大“千企升级”企业入库培育力度,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梯度培育体系,实行分级培育、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到2024年,“千企升级”在库培育中小企业超过1000家,每年新扩充入库企业不低于200家。〔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商务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税务局、银保监分局、人行,各县(市、区)功能区领导小组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要各地落实,不再单独列出)〕
2、支持百企示范引领。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具有产业主导力的领航企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每年遴选100家左右具备高成长潜力的企业,支持实施一流企业对标赶超、核心技术揭榜攻关、人才项目一体化培育。到2024年,“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每条重点产业链拥有5-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带动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
(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3、促进研发机构提升。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承担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支持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建设联合创新中心,按照现行政策予以奖励。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活动,通过创新券等政策支持科研大型仪器、技术、数据等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开放使用。到2024年,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户均研发投入占比超过4%。(市科技局、财政局)
4、支持创新产品应用。按产业链梳理专精特新企业(产品),推荐进入行业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支持申报国家和省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示范应用和工程化应用验证项目,支持参与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等特色科技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到2024年,新增列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100项、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300项。(市工信局、科技局、国资委、工商联)
5、推动知识产权强企。将市先进制造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市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互联互通,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培育对象,引导企业实施专利商标双轮驱动,组织开展专利布局、协同创新、集成攻关,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和专利组合,支持具备高价值专利的企业获得专利技术,推动专利技术转化,参照现有政策进行奖补。建设运行中国(扬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强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开展海外贸易重点国别知识产权保护预警研究,建立海外维权专家顾问队伍,对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护提供保障。到2024年,每年培育2家市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项目、2家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专精特新企业户均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不少于1件。(市市场监管局)
(三)质量品牌建设行动
6、推进全面质量管理。推广首席质量官制度,综合运用标准、计量、认证许可和检验检测等手段,探索专精特新企业质量品牌培育路径,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争创质量奖、质量标杆、“江苏精品”等荣誉称号。在全市基层站所和主要检测机构推广建立综合标准、计量、检测、知识产权、质量管理咨询等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窗口,组织权威专家团队为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质量现场诊断和技术帮扶活动。(市市场监管局、工信局)
7、强化自主品牌培育。设立商标品牌指导站,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优化商标品牌管理体系,强化产品质量、生产标准、技术创新、品牌运营、文化建设,对争创中国驰名商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的参照现行政策给予奖补。组织市广告产业园、广告协会开展“广告助企”活动,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告资源,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品牌价值。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个性定制、规模定制、高端定制,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变。依托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打造电商新消费品牌。到2024年,新增50家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30家市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市市场监管局、商务局、工信局)
(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行动
8、加快数字化应用。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数字画像”诊断服务,根据企业数字化所处阶段、瓶颈问题、转型需求,建立“一企一档”数字档案,支持企业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能力向云平台迁移。到2024年,新增两化融合贯标企业60家、星级上云企业300家。(市工信局)
9、培育标杆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争创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4年,新增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工厂)5家、省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工厂)50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新场景5个,力争每条重点产业链打造一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市工信局)
10、提升智能装备水平。引导专精特新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智能制造成熟度水平,每年滚动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00项。(市工信局)
(五)绿色低碳示范行动
11、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节能诊断、实施绿色化改造、开发绿色技术(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培育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财税政策支持、优化环境管理服务、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到2024年,建成绿色工厂30家,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300项。(市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工商联)
12、优化环保评价和执法机制。优化中小企业环评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通过网上企业环保服务站、环保接待日等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政策宣传和服务指导。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将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市生态环境局)
(六)人才队伍建设行动
13、支持企业引进人才。通过高校院所等各类引才平台推动高层次人才、研发团队、高校毕业生来扬创业创新,帮助专精特新企业精准引进人才。对专精特新企业新引进的领军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团队、优秀博士、硕士(副高职称、高级技师)、本科(技师)、大专(高级工)等,优先推荐申报市“绿扬金凤计划”、省“双创计划”和国家人才计划,享受相应人才政策待遇。支持专精特新重点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市人才办、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工信局、工商联)
14、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专精特新企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和基础技能人才培养,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合作开展职业技能人才培训,与各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通过“十万职工大比武”活动推动更多“扬家匠”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人以上,培养企业新型学徒1000人以上。(市人社局、教育局)
(七)财税金融促进行动
15、加大财税支持。优化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向,提高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力度。发挥市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组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金,推进扬州双创基金运营管理,积极对接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通过设立子基金和直接投资的方式,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投资力度。鼓励各县(市、区)、功能区设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或基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市财政局、工信局)
16、优化税收服务。开展税收服务“春雨润苗”专项行动,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优惠政策,深化“银税互动”合作,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个性化精细服务,建立需求响应机制,确保税费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市税务局)
17、支持上市发展。根据资本市场改革变化,适时调整政策支持方向,加大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的政策支持力度。组织开展资本市场专题培训、路演、论坛活动,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北交所和沪深交易所上市挂牌提供全流程、全周期咨询服务,按企业上市进度和上市募投净额给予过程专项资金扶持和首发融资、再融资奖励。通过上市联系会议和服务专员制度,协调解决企业上市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地方金融监管局)
18、加大金融支持。制定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方案,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供应链金融、直接融资、环境权益抵押贷款、投贷联动等新型融资模式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发挥扬州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征信平台和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作用,提升企业动产担保融资便利度。支持银行机构开发“专精特新贷”等纯信用产品和服务,加大“小微惠贷”“信易贷”等投放力度,广泛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发展供应链保险业务。(市人行、地方金融监管局、银保监分局、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市场监管局)
(八)市场开拓行动
19、发挥展会对接作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广交会、华交会、进博会及国内外重点经贸科技类展会,对符合条件的参展项目按照现有政策给予扶持,对企业参保出口信用保险提供支持。(市商务局、工信局、银保监分局)
20、加大采购支持力度。严格执行《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申报相关创新产品目录,对纳入目录内创新产品享受政府采购支持创新的各项政策,通过评审加分、首购首用、协议供货、单一来源等方式给予政策支持。促进大中小企业采购对接,引导大企业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发布产品和服务采购计划,输出配套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市财政局、工信局、国资委、工商联)
21、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发挥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作用,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对企业运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进行扶持。鼓励企业自建和租赁海外仓,积极培育公共海外仓,争创省级公共海外仓试点。积极推动跨境电商监管模式落地,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指导企业用好跨境电商监管政策。(市商务局、扬州海关)
(九)平台载体建设行动
22、打造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区。依托开发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综合体等,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引培力度,形成一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先导区、示范区,支持优质开发区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发展特色载体,构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市工信局、商务局、科技局)
23、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平台。加强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调动示范平台(基地)、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社会团体力量,遴选一批优质机构和资源,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式服务。(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
24、保障专精特新企业用地需求。加强专精特新企业用地保障,对因增资扩产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的专精特新企业给予安排用地指标。对不新增用地扩大产能的,在符合规划条件下可适当提高容积率。支持将老旧厂房等存量产业空间改造为企业研发或生产用房。鼓励建设并利用好存量的高标准工业厂房,在可以明确区分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的前提下,允许按幢、按层等可独立使用、有固定界线的封闭空间为基本单元分割登记和转让。(市自然资源局、发改委、工信局)
三、保障措施
25、强化工作协同。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作,制定年度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强化政策协同,加强运行监测和跨部门会商交流,按照国家和省、市部署推动开展有关评估、督查、考核工作。市各有关部门强化工作协同,采取精准帮扶措施,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各县(市、区)、功能区要强化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机制和组织队伍建设,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政策措施,建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各地、市各有关部门于每年12月底将本年度工作推进成效和下一年工作重点反馈至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工信局牵头,市各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
26、创新服务方式。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每年发布为专精特新企业办实事清单,为每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配套服务专员,一企一策推送“政策包”“工具箱”,引导创新资源精准对接,协调解决突出困难问题,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服务月”活动,推动服务方式从“走访式”向“响应式”转变,服务内容从“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服务效果从“单次受益”向“综合提升”转变。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栏,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和服务的典型案例宣传推广,营造激发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市工信局牵头,市各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
附件:
1、全市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表
2、2022年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
附件: 附件1-2.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