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9-01

政策级别:市级

发文部门:中共镇江市委办公室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策主题:引导扶持

点赞

收藏

转发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镇办〔2022〕51号

各市、区委和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办局,市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各直属单位:

《关于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镇江市委办公室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1日     

 

关于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就业的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就业扩就业工作,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措施的通知》(苏办厅字〔2022〕5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加大助企纾困保就业

(一)加大税费减免力度。落实“六税两费”减免政策,并将适用主体由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扩展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执行期限至2024年12月31日。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至2023年4月30日。符合条件的困难行业及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政策按国家和省规定执行。(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以下均需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共同负责,不再列出〕)

(二)扩大稳岗返还范围。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将大型企业稳岗返还比例由30%提至50%,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由60%提至90%,政策执行期限至2022年12月31日。(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扩大“小微贷”“苏科贷”“苏信贷”“苏服贷”“高企贷”等融资规模,重点投放信用贷、首贷。落实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自2022年7月1日起,将经办银行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利率上限由不超过LPR+200BP调整为LPR+100BP,鼓励按LPR发放优惠贷款。对吸纳人数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民营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的“苏岗贷”支持,贷款利率原则上不超过4%。(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人行镇江市中心支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工商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稳定经济增长扩就业

(四)支持企业拓岗吸纳就业。落实中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按每人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实施期限截至2022年12月31日。对吸纳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的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进项目建设创造就业。聚焦产业强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资源要素保障,优化简化审批手续,加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每年招商开工建设一批产业链基础再造、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优先开工建设就业带动能力强、就业质量高的项目。开展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带动就业影响评估。项目和行业主管部门要落实拓岗主体责任,建立项目用工需求清单。对即将和已竣工投产的重大项目,落实“一对一”服务专员制度,帮扶项目单位解决招才引智和用工保障问题。(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培育新兴经济增加就业。积极培育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推广应用云直播、短视频等新模式,鼓励外卖、快递、网约车、直播和网店等平台吸纳新就业人员。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下调困难商户、货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服务费、管理费标准。培育建设新就业形态调解组织,推广外卖、网约车等行业用工协议参考文本,开展快递、外卖等行业集体协商,推进基层快递网点参加工伤保险。研究探索新时期货车司机社会保障举措。对离校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及就业困难人员从事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50%的社保补贴。(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广旅局、镇江邮政管理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发展民生事业扩大就业。加快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一街道一乡镇一普惠”,扩大普惠托育机构覆盖面。加强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托育服务人员、残疾人就业辅导员等专业化队伍建设。培育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一批社区家政服务网点,打造一批巾帼家政服务社区工作站。加强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的养老、托育服务设施建设,扩大社区家政服务供给。(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妇联、市残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支持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开展“创响镇江”行动,每年新增市场主体6万户,支持成功自主创业8500人。延长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落实国有企业专技人员、科研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和科技人员创业股权、分红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政策,引导激励专技人员、科研人员创造更多优质市场主体。首次成功创业、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及其他创业主体,分别给予6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和最高50万元的富民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带动就业的按照500元/人的标准给予带动就业补贴。对经中国·镇江国际菁英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大赛遴选的优质创业项目,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30万元资金支持。承租创业孵化基地以及自行租用合法经营场地创业的,各地可按规定给予租金补贴和管理费减免。(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帮扶重点群体稳就业

(九)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每年从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定向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畅通政法专业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司法机关就业渠道。每年募集3500个左右就业见习岗位、1000个左右暑期实习岗位,挖掘一批基层服务岗位、科研助理岗位、司法辅助等就业机会。用足用好系列人才新政、扩岗补助等政策,支持企业吸纳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和长期失业高校毕业生等作为重点援助对象,免费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优先参加职业培训或就业见习。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每人按1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科技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重大工程建设、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吸纳农村劳动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可按照简易审批有关要求不招标,发放劳务报酬应不低于投入该项目各级财政资金的10%。加强区域劳务品牌建设,稳定扩大农民工转移就业规模。每年择优认定2—3个市级劳务品牌、3—5家就业富民乡村振兴劳务基地。落实金融、税费、用地、租房等扶持政策,每年扶持农民自主创业2500人。切实做好超龄进城务工人员用工管理和服务工作。(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税务局、市财政局、人行镇江市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帮扶困难人员充分就业。实施分类援助、分级服务精准就业援助制度,每年帮扶5000名左右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对有就业意愿的实施“Ⅰ级援助”,提供1次就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就业培训;对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实施“Ⅱ级援助”,兑现落实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实施“Ⅲ级援助”,每年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新建一批就业帮扶车间,托底安置就困人员。各地新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按不低于10%的比例优先安置适合岗位要求的残疾人就业。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每年开发一批爱心岗位,帮扶对口地区脱贫劳动力来镇就业。统筹做好退役军人、退捕渔民等其他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财政局、市残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加强困难人员兜底保障。上年度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备付期限在2年以上的统筹地区,可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保障范围为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生的参保失业人员,政策执行期限至2022年12月31日。持续做好失业保险金、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等常规性保生活待遇发放工作。(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技能培训促就业

(十三)扩大职业培训规模。实施“技能镇江赋能”行动,每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支持企业大规模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以及人才储备性技能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加大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鼓励技工院校开设数字技能类专业,与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共建数字技能实习实训基地、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开发数字技能课程、教学资源,联合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完善培训补贴政策。上年度失业保险基金备付期限2年以上的统筹地区,可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和公路水路铁路运输5个行业企业,按每名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不超过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并可按规定比例提取失业保险基金,统筹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期限截至2022年12月31日。从2022年7月1日起,对组织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每人每年补贴标准不低于5000元。将企业急需的焊工、车工、铣工、钳工等职业(工种)补贴标准平均提高400元,并相应降低培训课时,具体由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另行制定。对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和参加失业保险1年以上企业职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按规定给予技能提升补贴。(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提升职业培训质量。健全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推广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试点,探索建立技能人才“新八级工”制度。畅通民营中小微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将中小微企业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纳入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范围,中小微企业优秀青年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相应层级职称(“以考代评”的职称除外)。高质量组织开展“江苏工匠”“镇江工匠”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帮助更多劳动者通过技能持证提升就业质量。(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供需对接增就业

(十六)加大企业人才导入。深入实施金山英才、大学生“聚镇”、青年人才“归雁”、产业链人才“赋能”等专项计划,用足用好人才生活补贴、人才安居补贴、专技人才奖补、技能人才奖补以及高校(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荐才引才奖励、校企合作办班奖补、项目资金支持等人才新政,更大力度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镇就业创业,每年至少引进培养大专以上人才4万人、技能人才2万人。(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强化企业用工保障。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市县联动”用工保障服务机制。将一次性用工需求达20人以上企业和重大项目纳入重点用工服务对象清单,开展“一对一”用工服务,每年引进优质外来劳动力3万人左右。对成功介绍就业(用人单位不得为劳务派遣公司)并签订劳动合同达6个月以上的其他就业服务社会组织,符合补贴条件的按照每成功介绍1人5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规范化零工市场、特色化劳务输入基地、驻镇劳务工作站等,每年择优建设1—2家市级零工市场,认定一批驻镇劳务工作站。支持各地分类培育综合性和“专精特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支持各地广泛开展网上招聘、直播带岗、空中宣讲、视频面试等线上服务,常态化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专项引才活动。每年集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健全工作机制抓就业

(十九)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各地要切实履行稳就业、扩就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作用,建立并落实就业约谈机制,对失业人员攀升、政策落实不力、应急处置失当的地方和有关部门,视情进行约谈。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强化政策宣传解读,及时跟进推动重大政策落地见效,确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市创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各相关部门)

(二十)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各地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本级财政预算中优先足额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稳就业、扩就业工作。从2023年起,市区将严格按照现行财政分担体制分配就业补助资金。对就业补助资金安排不足、政策落实不力、未完成省市下达就业目标任务的,相应调减中央和省级就业补助资金。(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加强失业风险防范。各地要依托省和市就业质量运行监测分析系统,汇集多部门数据,建设就业信息数据库,推进就业数字化转型。要加强移动大数据分析、重点领域舆情分析、信访跟踪等联动,密切跟踪就业形势发展变化,及时发现影响就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早介入,快处置,兜牢规模性失业风险底线。(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统计局、市信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本政策措施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除已有明确期限规定外,有效期截至2025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