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

【解读】《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解读:江苏制造,“十四五”迈向“高质量”

《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解读:江苏制造,“十四五”迈向“高质量”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日,经省政府同意,《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

《规划》阐述了“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相关保障措施,明确了“十四五”要以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培育为总抓手,聚焦自主创新、融合赋能、绿色集约、提质增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争当表率。《规划》提出,到2025年,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这份近3万字的规划有哪些新特点?提出这样的目标江苏底气何在?

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需要引领制造业“主力军”前行的新规划

为什么要出台这样一部规划呢?

“十四五”时期,制造业仍然是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建设科技强省、开放强省的主战场。放眼全国甚至全球,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先看国际,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成为驱动产业形态演进的重要力量,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和价值链将发生系统性再造,为我省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发达国家纷纷推动“再工业化”保持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新兴经济体利用要素低成本优势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对我省巩固制造强省和开放大省地位,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建设科技强省,带来新的挑战。

再看国内,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发展动力、技术体系、体制机制等都将发生系统性变革,特别是党中央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需要把江苏放在全国制造业发展的大局中谋划,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从江苏自身而言,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特征依然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总体处于中低端,自主创新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投资类产品和中间产品占比较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新兴产业领域缺乏具有行业话语权的企业和品牌,制造业亟待提升质态。

“江苏经济发展已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的新阶段,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必须坚持制造强省建设不动摇,持续保持和强化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和引领作用,努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周毅彪表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省从2019年开始,就启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研究和论证,将该《规划》纳入江苏省“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旨在为“十四五”时期全省上下一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省工信厅综合规划处负责人介绍说,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起草组充分听取行业专家和企业、省有关部门和地方工信部门的意见,《规划》总体思路清晰,紧紧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强调厚植江苏制造业基础优势,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为引领,找准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重塑竞争优势的新引擎,推动江苏制造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

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丁宏认为,出台这样一部规划恰逢其时。要实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历史重任,制造业必须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强自主创新,实现自主可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和保障。

结合中央精神和自身特点,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指标

此次《规划》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为“十四五”以后今后一段时期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规划》提出两个明确时间点:到2025年,制造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全国的领先地位巩固提升,实现创新高水平、制造高效率、供给高品质、结构更优化、区域更协调、环境更友好的高质量发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国际一流自主品牌领军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35年,全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全要素生产率、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制造业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更加协调,有力支撑我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宏观目标之外,还提出一系列具体指标——

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8.5%、42%;创新引领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2%以上、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突破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瓶颈;数字转型铸就新动能,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以上;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制造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7%;壮企强企取得新成果,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16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000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占据价值链中高端的自主品牌企业。

这一系列具体目标、指标的提出,底气来源于“十三五”以来,江苏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所积攒下的家底和心气——“十三五”期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达3.5万亿元、规模约占全国1/8,贡献全省34.5%的地区生产总值、39.1%的税收。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37.8%和46.5%,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8.0、6.4个百分点,七大高耗能行业营收占比由31.6%下降到28.6%,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和去产能任务。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左右、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制造模式加快转型,企业两化融合指数达63.2、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柳认为,明确的目标,既是江苏自信的体现,也是自我激励的手段,符合江苏制造业发展的实际。“对照中央要求,在规划中对稳定制造业比重,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等重大问题,着重了较多笔墨。同时,立足江苏制造业在全国基础较好的特点,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提出了较为全面的部署。”他认为在这份《规划》中可以看到江苏既充分学习领会中央发展制造业的精神,也立足自身制造业发展特点,彰显了作为制造大省的江苏,向更“高”更“强”发展的决心。

将制造业集群作为发展重点,对16个“升级版”集群 “肌理化”部署

与兄弟省份相关规划相比,产业集群成为此次我省《规划》中着墨的重点,进行了堪称“细入肌理”的部署。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聚焦先进制造领域、突出特色优势,围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64个细分产业领域,全力打造1个综合实力国际领先、5个综合实力国际先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10个综合实力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

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集群、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集群、物联网集群、高端新材料集群、高端纺织集群、生物医药集群、新型医疗器械集群、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集群、信息通信集群、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集群、高端装备集群、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集群、节能环保集群、绿色食品集群、核心软件集群、新兴数字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我省制造业近年来发展的明确方向。早在2018年,我省就提出重点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新型产业航母。经过两年的“试航”,目前已有6个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数量全国第一。此次《规划》将相关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航道“并线”,进行了“升级版”规划。

省工信厅综合规划处负责人介绍,此次对产业集群的规划中,秉持着4个方针——以新兴产业为导向;充分彰显江苏优势;每个细分领域的业态、技术、模式等部署清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发展目标层次分明。“规划为制造强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方式方法,产业集群是十四五期间江苏制造业发展的总抓手,《规划》围绕江苏制造业集群的现状和优势进行了再梳理、再部署,并且明确了发展重点、任务和实施的工程,具有明确的指导性。” 陈柳评价说。

以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集群这一“重中之重”为例,这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也是最有可能和最迫切需要实现综合实力“国际领先”的集群。《规划》中,对这一集群的部署就近800字,提出“以高端化、智能化、清洁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特高压设备、智能安全电网设备、绿色高效新能源装备等,支持建设光伏、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基地”等总体要求,并从智能电网、特高压设备、晶硅光伏、风电装备、氢能装备等细分产业,进行了具体部署规划。

这样的规划让制造企业也深感振奋。国内光通信领域翘楚中天科技已进入“而立之年”,公司转型思路与此次《规划》部署的产业集群很多不谋而合。“‘十四五’期间,中天科技将顺应‘清洁低碳’新经济秩序,争当‘双碳’超长赛道主力军,将以新能源为突破、海洋经济为龙头、智能电网为支撑、5G通信为基础、新材料为生长点的产业布局,成为对区域经济承担责任的绿色制造科技集团。”中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薛济萍表示,省里的规划更坚定了其产业转型决心,更重要的是,帮助企业指明了转型的目标路径。

明确7项任务6大工程,让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目标既定、方向已明,如何让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丁宏认为,眼下迫切需要推动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更加注重发展资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率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制造产业,更大力度推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应用,促进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全面变革,真正建设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差距短板正是发展空间,《规划》围绕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制造业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确定了7项任务和6大工程,有的放矢地“补短板锻长板”。

翻看“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开创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智能制造新图景,建设低碳清洁可持续的绿色安全制造新体系,培育享誉全球的‘江苏制造’名企名牌,形成特色彰显融合协调的区域产业新格局”这七项任务的部署,既有“路线图”,也有“时间表”。而与之对应的实施卓越产业链打造工程,重点产业焕新工程,企业自主创新升级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壮企强企工程等6大工程,则也都以专栏表格的形式,提出了具体要求。

细看这些任务和工程的内容,分类推进的特征明显。比如,围绕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规划》中要求以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为导向,实施卓越产业链打造、重点产业焕新工程。在卓越产业链打造工程中,省领导挂钩联系30条产业链制度年初已经实质性启动,目标到2025年,形成10条以上综合实力国际一流的卓越产业链;而在重点产业焕新工程中,对钢铁、石化、轻工、建材也分别作了具体部署,推动优势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此次《规划》中提出任务工程的另一个特点是“覆盖面广且具体”,既有对区域产业的横向部署,也有对市县区的“一竿子到底”的垂直指导。“这份规划很有‘锐度’。”南京市工信局相关人士坦言,像苏南地区产业开发强度高,先发地区产业布局调整、可持续发展需要“倒逼”升级。以智能制造为例,此次《规划》中提出“全面推进智能制造进集群进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智能制造先导区,打造若干区域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和园区数字化转型”等举措,可以有效推动区域数字化转型,并最终“以先发带动全省”。

 

来源: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