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泰州市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2-23

政策级别:市级

发文部门: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策主题:引导扶持

点赞

收藏

转发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泰州市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泰政办发〔2023〕9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泰州市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泰州市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

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为加快推动我市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我市农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不断提升农业全产业链附加值,为推动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农业份额,加快实现农业强市目标。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为重点,按照市场配置资源效益最大化原则,聚焦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强化新理念赋能、产加销贯通、强主体引领、多功能拓展,加快构建“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发展高质量的农业全产业链,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系统谋划。用系统性思维谋划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提升生产、生活、生态多元价值,推动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

2.坚持强链补链。立足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重点培育基础好、潜力大、成长性强的全产业链,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短板弱项,扎稳产业立足点、充实业态增长点、提升价值制高点、做足服务支撑点。

3.坚持要素集聚。引导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集聚,促进多主体分工协作、多要素投入保障、多层次利益协调、多政策配套服务,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4.坚持绿色发展。强化全产业链建设全程质量控制,以绿色生态为底色底线,整合产业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等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变,全面提升产业链发展质态。

5.坚持联农带农。推动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有效联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参与更多产业链环节、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共同富裕。

(三)总体目标

结合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和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特点,着力构建“2+N”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格局,即:打造优质粮油、特色水产等2条优势农业全产业链,确保1条、力争2条进入省明确的10条超五百亿级的市域特色链;打造规模畜禽、健康食品、绿色果蔬等3条超两百亿级重点农业全产业链;打造休闲农业1条超百亿级地方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一批新兴农业全产业链。到2025年,全市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700亿元,其中:优质粮油500亿元、特色水产500亿元、规模畜禽200亿元、健康食品200亿元、绿色果蔬200亿元、休闲农业100亿元。

二、主要任务

1.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围绕优质粮油、特色水产、规模畜禽、健康食品、绿色果蔬和休闲农业六大产业,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分析研判全产业链建设中的特色优势和薄弱环节,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乡村多元价值,研究制定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任务清单,促进产业形态更高级、优势更明显、特色更突出。靖江市突出健康食品和优质粮油等产业,泰兴市突出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绿色果蔬等产业,兴化市突出特色水产、优质粮油、健康食品等产业,海陵区突出休闲旅游农业等产业,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突出优质粮油和动保等产业,姜堰区突出优质粮油和休闲旅游农业等产业。(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2.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强化农业种质资源库建设,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海陵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等为重点,以产品为主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建设规模化、宜机化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强化适应性广、实用性强的绿色生产技术模式集成应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综合体,提升按标生产水平,推动农业产业链全程绿色化发展。全面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深入实施规模主体入网监管行动,推动“一品一策”精准管理,推进重点链农产品信息全程可追溯。到2025年,制(修)订12项农业地方标准,建设5家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市重点链农产品可追溯率达90%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商品化生产和减损性增效,实现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清洗分拣、烘干储藏、预冷保鲜、分级分割、产品包装等,开展干制、腌制、熟制、速冻等初加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的加工食品,物美价廉实用的非食用加工产品,承载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创产品,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支持农产品加工园区、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渠道,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梯次利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联合攻关,打破相关技术和装备瓶颈,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水平。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和大众需求,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发挥我市自然资源禀赋好、农产品种类全、名特优产品多的优势,依托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预制菜绿色原料生产基地,健全完善预制菜行业原料供应链。引导食品加工企业等开发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等预制菜,推动预制菜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技术现代化。支持企业加强预制菜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孵化,培育一批有影响的预制菜企业。加快研究制定预制菜加工规范、预制菜食品安全标准、预制菜质量评价标准、预制菜包装要求等基础通用标准。到2025年,建设一批预制菜产业绿色原料基地,打造一批具有泰州特色的知名预制菜品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先进管理水平、年销售额超5亿元的预制菜示范企业,预制菜产值超60亿元。(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健全体系化冷链物流网络。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建设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超低温贮运、气调贮藏库、预冷及配套设施等,探索发展共享式“田头小站”等移动冷库,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鼓励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区域冷链物流中心、直销配送中心、电商交易中心等,提升农产品产地集散分销能力。鼓励建设衔接产区、对接市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到2025年,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全市果蔬、肉类(热鲜肉除外)、水产品(鲜活水产品除外)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35%、90%、86%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供销总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6.深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强化农村电商人才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入村指导和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提升参训人员从业技能,促进农村电商领域创业就业,培育壮大更多电商主体。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鼓励开展营销促销和直播带货等活动,以销售端带动生产端和加工端。完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人才培训、技术支撑、融资优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畅通。健全完善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鼓励构建采购、仓储、配送供应链协同平台,加快推广农商直供、直供直销、社区拼购、会员制、个人定制和“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模式,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再造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到2025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30亿元。(市供销总社、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做精做优休闲旅游农业。以“苏韵乡情”休闲旅游农业品牌为引领,持续开展“苏韵乡情”休闲旅游农业专场推介、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以及各类农事节庆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涵,扩大示范带动效应。深入挖掘乡土特色产业、农村民俗文化、民间传统技艺、自然生态空间、人文历史故事以及乡村旅游、乡土美食等优势特色资源,培育一批新兴休闲旅游农业经营主体。依托乡村休闲旅游农业资源,强化乡产、乡游、乡食、乡宿等创意产品和综合体验项目开发,打造一批“新”“奇”“特”的衍生产品和休闲项目,增强经营主体的吸引力和游客消费的源动力。到2025年,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超100亿元。(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深入推进“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策划推广市级农产品营销品牌,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度、美誉度和消费忠诚度高的农业品牌。以举办品牌农产品营销促销大赛暨营销促销创意赛、“品牌强农、电商助农”主题活动、泰州特色农产品嘉年华活动等系列活动为抓手,持续促进品牌农产品消费。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鼓励各地通过展会展示、数字化营销、线下推广,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品牌溢价能力,特别是主要特色产业品牌实力。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在市内外开设各类旗舰店、零售店、专卖店,扩大品牌影响力,扩宽产品销售渠道。鼓励设立品牌推广运营中心、品牌消费体验馆、新品发布中心、创意设计坊、电商直播基地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营销场景。到2025年,培育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以上,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产品品牌16个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供销总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9.推进设施化数字化建设。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等方面应用。强化耕种管收各环节信息化、高标准农田灌排智能化建设,引导建设采光保温性能好、便于机械作业的新型农业设施,加快推广喷滴灌、水肥一体等省工节本设备,开展农田灌排智能化建设。强化动物疫病智能防控和畜禽屠宰管理数字化以及兽药、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推动畜禽养殖场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普及推广精准饲喂、环境实时调控、疫病防控、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产品,提高畜禽养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强化渔业生产、渔政监督管理、渔业环境和水生野生植物保护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数字化建设,加强水体水质监测调控、自动投喂、尾水处理等技术装备在渔业上的应用,建设数字渔场。强化农机化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传感技术的智慧化,以及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农机作业大数据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无人化”农场等智能农机示范基地。到2025年,打造10个数字化创新引领的智慧园区、20个智能化水平先进的数字化农场(牧场、渔场)、10个以上“无人化”农场。(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做优全程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主体,促进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内容更加全面、服务方式更加优异、服务模式更加多样,不断健全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鼓励建设多类型的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提供集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粮食烘干、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品销售、农技培训等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综合解决方案,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基本形成服务主体强、专业水平高、服务范围广、支持力度大、服务质效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25个左右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总社、市农发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强化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引领。深入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双倍增”计划,鼓励各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培育做强一批科技领军型头部企业、骨干企业和区域性龙头企业,突出增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数字化发展、品牌发展和融合发展能力,支持对产业链带动力强、影响力大、贡献度高的农业企业担任“链主”,发挥“链主”企业在全产业链建设中的主引擎作用。加快建设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农户等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深化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集团军。积极发展集体领办的综合型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要成员的规模型合作社、优势互补的联合型合作社,不断增强协同发展能力。到2025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0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保持1000家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搭建全产业链发展平台载体。聚焦制约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集聚农业科教资源,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整合科技、产业、人才等创新要素,开展联合攻关,深度推进科技和产业对接。以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平台,推动现有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与农业全产业链有机衔接,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打造全链条覆盖、全领域支撑、全主体共享的综合性平台。到2025年,重点建设提升5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40家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培育创业创新人员5万人。(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市级建立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挂钩的工作推进机制,按照“一链一班子、一链一方案、一链一图谱”的工作要求,强化统筹谋划,协同组织推进,落实责任清单,确保各项措施落细落地。

2.强化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支持政策,加大农业全产业链项目支持力度,做大做强优势,补齐短板不足,不断提升全产业链产值,让经营主体和农户获得更多收益。

3.强化典型培育。及时总结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培育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联农带农机制好的龙头企业典型,培育一批延长产业链条、补齐全产业链短板的先进典型,更好地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4.强化氛围营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各地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过程中的好典型、好做法、好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