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8-05

政策级别:市级

发文部门:南京市人民政府

政策主题:引导扶持

点赞

收藏

转发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宁政办发〔2025〕37号

各区人民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5年8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工作部署及《江苏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全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发展目标

聚焦软件信息、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产业平台等重点领域,促进全市生产性服务业能级提升、产业融合、主体育强,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到2027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8000亿元,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产业能级跨越提升。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产业在国内的显示度、影响力不断凸显,行业排名争先进位。到2027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规模保持全国前五,金融综合竞争力全国前八;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1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

——融合水平持续深化。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服务业向制造业赋能,大力培育融合业态模式。到2027年,打造国内领先的两业融合发展高地,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制造化程度明显深化,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单位10家以上。

——企业培育成效显著。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规模持续壮大,引领力辐射力不断提升。到2027年,培育形成百亿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35家以上;具有较大行业影响力、资源整合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具有技术先进性、成长爆发性的高成长性企业10—15家。

二、重点领域

(一)软件信息

1.信创产业。建设信创适配中心、信创实验室等公共平台,开展适配测试、中试验证和应用迁移工作,全链条发展信创产业,支持企业基于自主技术路线打造优秀信创软硬件核心产品体系。到2027年,发布推广优秀工业软件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首版次软件产品80项左右;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

2.人工智能。高水平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AI智能体、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围绕制造、能源、文旅、金融、交通物流、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工智能示范应用,支持一批人工智能优质示范应用项目。到2027年,打造20个左右特色化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建设至少1家大模型发展服务基地。

3.数智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孪生、算力服务、开源生态等高端高效智能服务经济,加快培育数据经纪、数据托管、数据金融等新业态,培育一批在主流开源代码托管平台上的明星项目、开源社区、开源企业,体系化推进鸿蒙平台建设、场景搭建等。到2027年,培育100家数据企业,建设10个数据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50家以上开源贡献企业。

(二)科技研发

4.研发服务。着力引培科技中介、科技咨询、科技孵化经营主体,积极培育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等新业态。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建设,搭建面向全国高校开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引导企业联合高校、新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布局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择优给予一定资助。到2027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00亿元。

5.专业设计。加快工程技术、工程设计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城市更新、智能建造等领域研究拓展,积极参与能源、电力、环保、水利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支持企业整合资源设立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或研究院,引导工业设计领军企业构建“设、研、产、销”综合工业设计服务生态体系。到2027年,新增培育制造业企业工业设计中心30家左右。

6.检验检测。聚焦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推广“互联网+检验检测”“AI+检验检测”等新模式。加快推进质量认证中心、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推动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2个园区集聚发展,加快检验检测在建筑工程、特种设备、电力、软件及信息化等领域的服务应用,争创国家级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区域中心。到2027年,新增国家和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3家以上。

7.知识产权。深化知识产权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信息、膜产业等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加快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保护等全链条服务。到2027年,培育5家知识产权服务龙头机构和20家规模以上机构。

8.环保低碳。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和合同能源管理,探索实行智慧生态管理、环境托管等,培育绿电交易、碳资产管理、碳足迹认证等服务业态。推动高水平、国际化碳专业服务机构集聚,逐步完善产品碳标识认证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到2027年,完成30个碳标识认证应用,打造5家左右(近)零碳工厂和园区,规上节能环保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0%左右。

(三)金融服务

9.产业金融。深入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新业态,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现代金融功能区建设,推进QFLP试点等跨境金融开放创新,进一步提升金融功能和能级。组建金融创新实验室,打造地方征信平台。大力发展并购重组,实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到2027年,科创企业贷款年均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0%,累计为超2000家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

10.投资基金。优化股权投资发展政策环境,吸引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在宁设立、集聚、投资。组建“4+N”基金集群,推进“投贷联动”发展,引导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引导证券公司设立分支机构,落地创新量化类产品,争取设立1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协同推进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推进私募基金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平台建设。

(四)现代物流

11.物流枢纽。深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强化南京禄口机场全球链接、洲际直达能力,加快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推进南京港集装箱海铁联运,提升国际物流通道效率。打造全球性国家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推动中国邮政国际货邮综合核心口岸项目建设。到2027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力争下降至12.6%左右。

12.智慧物流。深化物流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建设智慧仓储、智慧分拨中心,推动物流机器人、自动分拣设备的研发应用。鼓励网络货运平台等新业态发展,深化智能调度系统等新模式应用。推进南京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构建安全可靠、全链条、数字化、可追溯的冷链物流网络。到2027年,建设1—2家省级新质物流园区,培育省级重点物流企业80家左右。

13.低空物流。开展低空物流创新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即时配送、医药物资配送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发展联程接驳、市内通勤、城际飞行等低空交通新业态,支持企业开通低空物流配送航线和城市级、都市圈航线,对开通新开航线、飞行架次和新建飞行营地等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支持。

(五)商务服务

14.广告会展。推动传统广告业态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广告业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加快南京江北新区江苏数字广告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打造会展经济集聚区,持续引进国际知名品牌会展,对符合条件的展会项目给予支持。到2027年,规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0%左右。

15.人力资源。推动人力资源业态关联、供需匹配,促进人力资源服务链与产业链、人才链协同发展。持续推进省、市两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创建国家级产业园。到2027年,培育2家左右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年产值超500亿元。

16.法律咨询。深化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高水平建设江苏(南京)涉外法律服务中心、扬子江法务区,打造4—6个各具特色的法律服务集聚区。推动会计、审计、决策等专业咨询服务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机构。到2027年,百名律师以上的规模律所达22家,专业特色律所达30家,开展涉外业务的律所达70家。

(六)产业平台

17.工业互联网。深化企业级、行业级和区域级、双跨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培育,支持垂直领域龙头企业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推动江宁区、江北新区加快“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到2027年,培育5家左右营收规模达到2亿元、行业影响力突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

18.产业电商。做优做强工业品和消费品电商交易平台,鼓励平台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等全链条服务。大力发展钢铁、电器设备、液体化学品等工业品电商,推动化工、电子、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即时零售、生鲜电商、内容电商、智慧电商等消费品电商新业态,挖掘消费增量,提升消费体验。

19.跨境电商。打造“惠享跨境”企业出海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报关、退税、融资等全链路服务。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园提质增效,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围绕智能制造、户外用品、电动工具、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供需对接,打造产业带发展示范企业。加快发展省市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和公共海外仓,强化与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联动,完善综合服务供给。

三、实施六大工程

(一)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坚持企业服务和培育支持并重,招引培育一批优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用好我市现有企业梯度培育政策,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市级独角兽瞪羚企业和总部企业,并按规定给予支持。积极争取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贷款贴息资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

(二)两业深度融合工程。鼓励制造业企业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附加值。鼓励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形成嵌入式、协同化的融合发展模式。对新增国家、省级两业深度融合单位按规定给予支持。

(三)平台载体集聚工程。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支持集聚区建设共性技术研发、中试服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集聚区、高新园区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融合示范区。实施商务楼宇提质工程,新增一批税收突破亿元的特色楼宇。

(四)标准品牌提升工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强标准研究,参与国际、国家、团体等各类标准制定,大力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领域的标准化制修订任务落实。支持服务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知名品牌,力争到2027年累计认证“江苏精品”100个。

(五)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加快构建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深化发展法律、会计、咨询设计等行业,推动劳动力岗位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跃迁。深化产教融合与技能培训体系,依托职业院校、企业实训基地定向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发展壮大平台经济,通过服务外包、共享平台等模式衍生新业态岗位。

(六)开放场景拓展工程。充分利用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契机,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对标国际高水平贸易投资规则和通行做法,支持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率先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推出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创新场景,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应用场景IP。到2027年,打造30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

四、组织保障

加强统筹组织,健全落实机制,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作纳入全市服务业赋能提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市发改委牵头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各板块抓好本行动方案的细化落实。统筹用好国家、省、市财政资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培育、融合发展、平台载体建设。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政策支持体系,各重点领域牵头部门研究出台各自领域的针对性支持政策。鼓励各板块在市级政策基础上,出台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政策。健全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统计指标体系,科学有效评估各行业发展质效。

 

附件:

任务分工表

序号

任务内容

责任单位

1

重点领域

软件信息

信创产业

市工信局、市数据局

2

人工智能

市工信局、市数据局、市科技局、南京通管办、市委网信办

3

数智产业

市工信局、市数据局、市委网信办

4

科技研发

研发服务

市科技局

5

专业设计

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6

检验检测

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

7

知识产权

市市场监管局

8

环保低碳

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

9

金融服务

产业金融

市委金融办、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紫投集团

10

投资基金

市委金融办、市国资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创投集团

11

现代物流

物流枢纽

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邮管局、市商务局

12

智慧物流

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邮管局

13

低空物流

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体育局、市财政局

14

商务服务

广告会展

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贸促会

15

人力资源

市人社局

16

法律咨询

市司法局、市财政局

17

产业平台

工业互联网

市工信局

18

产业电商

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交通局

19

跨境电商

市商务局、市工信局、金陵海关、禄口机场海关、新生圩海关

20

六大工程

市场主体培育

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21

两业深度融合

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22

平台载体集聚

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23

标准品牌提升

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

24

就业创业促进

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

25

开放场景拓展

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